宋范寬谿山行旅圖軸
谿山行旅圖
宋 范寬
絹本 溤O色畫 軸 155.3x74.4 cm
范寬是活動於仁宗時期的平民畫家,與關仝、李成並稱,開創北宋山水畫三大流派。史書記載,他的山水畫,在汴京與洛陽十分出名,並有許多追隨者。他的畫風對於北宋後期的宮廷畫家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有范寬簽款的〈谿山行旅圖〉,是現存可靠並最具代表性的傑作。
作者
范寬,目前僅知卒於西元1023年以後。字中立,一名中正,華原(陝西耀縣)人。因性情寬緩得名。長於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後觀察自然,自成一家,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主流。
利用一道道抖動的濃重輪廓線,表現層層向後深入的空間,並讓大山體產生渾厚的體積感,而不只是片單薄的峭壁,與《圖畫見聞志》形容范寬山水「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相合。
瀑布細若絃絲,由山巔傾瀉而下。左右兩側染以深墨,此處微有墨色變化,像是陰暗中不易辨明形象的山壁,米芾以「深暗如暮夜晦明」形容這種效果。
用顫動濃重的輪廓線,表現山體堅硬的表面,用紛如雨下,綿綿密密的「雨點皴」形容山體的峻厚。墨色由湺?睿?缮n潤而枯勁,層層點染,使山體產生渾厚的體積感。所謂「峰巒渾厚,勢壯雄強」(圖畫見聞誌)是范寬的主要特色。
《圖繪寶鑑》描述范寬「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谿山行旅〉主山上滿布的叢林,前景龐大的岩石,成為范寬畫的標幟。
樹木虯曲,節瘤突出,生長在堅硬的岩石上,如《聖朝名畫評》所形容︰「真石老樹挺生筆下」這些都是透過蒼勁的筆力如雕刻般刻畫出來的。
此處描繪戴斗笠挑擔之人,自山後走出;與前景的騾隊、溪上的危橋一樣,就比例上微不足道,但卻讓山水不只帶有純然的蠻荒感,而更涵攝萬物的大氣象。
葉片仍殘存綠色與紅色的痕跡,〈谿山行旅圖〉不單是墨色,而是一幅溤O色的作品。
危橋前後多段流水的表現,不但細膩而且也表現出向後蔓延的空間感,顯示范寬造景的高超設計能力。
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范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印鑑說明
□□山房 不明
祚新之印、墨農鑑賞 周祚新 明崇禎丁丑科(1637)進士。
(典禮紀察)司印 明官印
蕉林祕玩、觀其大略 梁清標 梁清標(1620-1691),河北正定人,字棠村,號玉立,別號蒼巖子、蕉林居士。明崇禎十六年進士。工書,精鑑賞,富收藏。順治初降清,授編修,累擢戶部尚書。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著有《棠村隨筆》等。
嘉慶御覽之寶 清仁宗 顒琰(1760-1820),清高宗第十五子,嗣為帝,在位二十五年。謚睿,廟號仁宗,年號嘉慶。
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鑑璽 清宣統帝 溥儀(1906-1967),清末代帝,在位三年(1909-1911),年號宣統。
乾隆御賞之寶、樂善堂圖書記、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重華宮鑑藏寶 清高宗 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文治武功,為清諸帝之最。清高宗亦熱愛鑑賞書畫,曾將宮中收藏編為《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續編數巨冊。在位六十年,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宗伯學士、董其昌印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思翁。諡文敏。萬曆進士,官禮部尚書。好書畫,縮摹真蹟,以己意重新詮釋宋元諸家風格,氣韻秀潤,瀟灑生動。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等作。
忠孝之家 錢惟演或錢勰 錢惟演(962-1034),字希聖,錢塘人,吳越王錢俶次子。從父歸宋,博學能文辭,曾任翰林學士、樞密使等職,後因事出為崇信軍節度使。諡文穆,後改諡文僖。編《傳芳集》,著有《飛白書敘錄》等。
錢勰(1034~1097),字穆父,錢塘人,錢彥遠之子,為吴越王錢俶後代。五歲便能日誦千言,文辭敏捷,文章得西漢體。曾奉使高麗、任鹽鐵判官、開封府尹。其藏書豐富,工行草書。卒於紹聖四年,年六十四。
金粟山藏經紙 浙江海鹽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有北宋時的大藏經數千軸,其紙每幅背上有小紅印記「金粟山藏經紙」。紙質較厚,無紋理,內外皆蠟。金粟山藏經紙後來被逐漸盜出,散入民間,剝取為裝潢之用。到了清代,書畫家和收藏家多喜用它作為珍貴書畫的引首。
題跋
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圖 董其昌觀。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思翁。諡文敏。萬曆進士,官禮部尚書。好書畫,縮摹真蹟,以己意重新詮釋宋元諸家風格,氣韻秀潤,瀟灑生動。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等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五代南唐巨然蕭翼賺蘭亭圖
下一篇:宋燕文貴溪山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