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观赏蒋兆和《流民图》

2013-06-28 15:46:2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观赏蒋兆和《流民图》
                                                                                                                                                    王本杰
     中国美术馆“与时代同行 中国美术馆建馆 50 周年藏品大展”免费向公众开放,此次会展浓缩了“传承与引进”、“苦难与抗争”、“探求与拓进”、“主人与家园”、“反思与开放”、“多样与繁荣”六个展览主题,作品时期从从清代直至改革开放时期的艺术代表作,给观众带来全面了解中国百年画展历史的视觉大宴。
      参观者在蒋兆和的《流民图》前止步凝神,纵200厘米、横2700厘米的画幅以震感的视觉冲击力使人的灵魂得到一次洗礼,受到了深深的启迪和教化。
 《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个人代表作,也是一个时代人物画的代表作。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作品中画家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逃难群众悲惨生活的景象,让人看后深受感染、震动。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在技法上,他吸收了西洋画的一些手法,使人物更逼真、真实,但又豪不勉强、僵硬,而是融和中西,有自己的特色。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显示了画家宏观上把握矛盾冲突、把握社会现象的构思才能和水墨人物画方面的创造精神。
      有评论说:“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诞生的《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代表作,它融西画与中国画传统笔墨于一体,集大成地将中国水墨人物画技巧前所未有地推到了现实的面前,代表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新纪元。”“《流民图》,它走向了画家爱国精神的顶峰,走向了画家崇高艺术的顶峰,走向了画家人生的顶峰。”
       1943年,著名画家蒋兆和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流民图》。原作“高六尺、长九丈”(蒋兆和语)。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流民图》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也体现了蒋兆和的大智大勇。
    《流民图》于1943年在日伪统治下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北平诞生和展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凝聚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沦陷区人民的支持。蒋兆和当时流寓北京,独身一人,条件较艰难,筹措作画费用已是不易,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附近的竹杆胡同113号,旧时的门牌是竹竿巷甲34号小院里,蒋兆和从1941年开始构思,以画像为名广泛收集素材,1942年完成了《流民图》小稿,为了瞒过敌人的眼睛,逐一找模特儿写生,分段放大制作,画一部分藏一部分,在两米多高的画板上只留一两个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无法了解画卷的全部。画了一年多,1943年9月《流民图》停笔,琉璃厂宝华斋裱画店的师傅们连夜在当街石台阶上,画面朝下,装裱了《流民图》,开创了裱画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为防不测,蒋兆和印制了50套《流民图》的照片。
为了通过日伪当局的审查,《流民图》改名为《群像图》,作者被迫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能够通过审查的《启示》。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殿展出,络绎不绝的人群静静地走过那漫长而悲哀的画卷。仅在开幕之际,50套《流民图》的照片就全部售空。当天即遭到日本宪兵队查封勒令禁止,当蒋兆和正要离开现场时,一位监督收场的中国警察走到画家面前,恭敬地敬了个礼。二人泪眼相望。不久,上海方面又以借展为由,变相收走了原作。从此,《流民图》杳无音信,蒋兆和手中仅剩下成套的黑白图片。
     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才意外地寻到了它的踪迹:在上海一个银行的地下室里!失而复得的长卷被剥蚀掉了十余米,只有画卷中心部分还残存着。从此,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流民图》幸存下来的一半。就是这一半,曾于1957年赴苏展出,引起轰动。当时苏联理论家称蒋兆和是“东方的伦勃朗,是中国的苏里科夫”。如今展出的尚只是流传在世的长大约27米的部分。蒋兆和先生的不朽之作《流民图》残卷(真迹)已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也是那次展览促成了一份姻缘,萧琼,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的女儿,画家萧琼参观了《流民图》画展,第二年,萧琼与蒋兆和结为翰墨姻缘。蒋兆和时年4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家。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将此《流民图》残卷捐献给中国美术馆。
       蒋兆和,1904年出生在四川泸州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其父蒋茂江是清末秀才,因家无余荫只能以教蒙馆为生,生活自是困苦。蒋兆和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科举已废新学已兴;然而因家境窘迫蒋兆和只能在其父执教的蒙馆中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在其父的影响和指导下研习丹青。
      1920年,16岁的蒋兆和流浪到上海搞商业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1935年至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蒋兆和是我国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蒋兆和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
   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