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总监高润祥向袁隆平赠画

2013-07-03 23:49:00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兜底儿网7月3日长沙电  万里 报道  7月3日下午,兜底儿网艺术总监高润祥在湖南长沙专程去拜访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与袁隆平进行了座谈,并赠送了一幅子柔李刚先生创作的唐人马球图。

向袁隆平院士赠送子柔李刚先生创作的唐人马球图。 左起,农业部党组成员 张玉香、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雷武科、国务院参事 刘坚、 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国务院参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唐守正、兜底儿网艺术总监高润祥

图为向袁隆平院士赠送子柔李刚先生创作的唐人马球图。 左起,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雷武科、国务院参事刘坚、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唐守正、兜底儿网艺术总监高润祥。

袁隆平首先对兜底儿网表示感谢,他说,这幅画显示了大唐盛世,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他曾经做过一个梦,在一颗硕大的稻谷下乘凉,所以说他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就是让杂交水稻遍布全球。

创作《唐人马球图》的子柔李刚先生是兜底儿网签约画家。1989年有机会临摹章怀太子墓壁画,接触到唐人打马球题材的绘画,从此开始了唐人马球系列作品的创作,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瑞士、阿根廷等十多个国家举办过专题画展。2012年伦敦奥运会 期间,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受到来自各国的朋友欢迎。中国的大唐帝国至今影响着世界,唐人的马球运动代表着大唐的兴盛,用中国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这个伟大 时代,这项高雅的运动,同时也体现出当代中国的复兴和当代中国人的风貌,当然会受到全世界各地朋友的关注和喜爱。

这幅唐人马球图是子柔李刚先生特意为袁隆平院士创作的。子柔李刚说:“袁隆平院士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值得尊重的。”

据悉,兜底儿网将组织画家为袁隆平院士创作一幅《禾下乘凉图》。

袁隆平先生在座谈会上

袁隆平先生在座谈会上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现居湖南长沙。其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母为知识分子,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夫人邓哲。袁隆平曾经读于博学中学(现武汉第四中学)、中央大学附中(毕业时更名为南京大学附中,现南师附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学,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惊喜之际,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6年,三系杂交水稻的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这是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而这一刊《科学通报》却是文革前的最后一刊。文化大革命冲击了袁隆平的研究,其实验稻田育种甚至被人恶意破坏拔除,但其仍坚持试验。为了增加试验效果,每年冬天,袁隆平与助手还去海南三亚进行水稻育种,甚至在路上把种子绑在身上,利用体温育种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颈,逾三千次试验都未成功。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此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开始:三十余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该株野生水稻进行了上万次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选育不育系二九南1号成功,此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利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复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团队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水稻产量也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当年10月,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1975年冬,中国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1979年,作为中国首个科研技术,三系杂交水稻技术被介绍到美国。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种中国籼型杂交三系水稻,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农学院聘为兼职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面对这些成绩,袁隆平并不满足。1987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除了增产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级杂交稻将更重视水稻营养,其研究团队已经致力于试验新品种中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淀粉及其他营养含量,以期减少贫血和视觉疾患。2003年,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水稻都为袁隆平的杂交品种;在世界范围,20%的水稻采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2007年,中国大陆的水稻产量为5亿吨。其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中亚、东南亚、北美、南美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运用,继续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及短缺做出卓绝贡献。2011年9月19日,中国农业部验收组刚刚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根据他育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及研究,水稻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广泛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