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正文

笔墨之下人生 行草隶篆传情

2014-12-05 08:38:20   
               笔墨之下人生    行草隶篆传情
                                  ——当代书法家李勇漫长求索路


  对李勇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艺术成就,我早有耳闻。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李勇先生的家。刚好赶上李勇先生正在书法创作,有幸目睹了他的创作风采。
  年已七旬的李勇先生精神矍铄,气宇轩昂,头发有些花白,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甚是健谈,随着话题的深入,我对他有了更深一步了解。
  1944年,李勇先生出生于太行山下贫困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酷爱书法创作,书法已俨然成了他几十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李勇先生从10岁就已经开始给左邻右舍写春联了,从最初的楷书到行、草、隶,后来对篆书的痴迷,从临摹研习到今天的书法创作已有61年。1966年他应征参军从士兵到干部,除训练工作之外还担任着部队的文化宣传工作,对他的书法成长和研习起到了坚实的基础作用。
  当我好奇地问他师从何人时,李勇先生幽默地说:“我的老师就是全国各地的书店、标语、各种标牌、寺庙里的对联、碑帖、能叫上名的老师就是柳公权、王羲之、李斯、李阳冰和邓石如”,谈笑幽默坦诚。他说他甚是欣赏秦朝李斯篆书的规范,唐代李阳冰篆书的秀气和清朝邓石如篆书的潇洒。他以李斯、李阳冰、邓石如的篆书为范本,以《说文篆韵谱》为基础琢磨研习。加深了自己对篆书的认知理解,既继承传统,又不陈习古人;既吸收古代篆书的精髓,又不受拘于某人;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自己要取众家之长,用心揣摩、勇于突破,特别注重作品的观赏性和整体布局的和谐性,故而他的篆书特点呈现给大家的是与众不同的风格。
  他说:“清代王冕告诫后人,学书者贵在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有一种正大光明气概。是告诫我们做人之本是是习书和创作的根基。我现在习作的篆书是古老的一种书体,篆书讲究因形立意,字体圆融,匀称端正、结体工正,严谨规范。篆书最显著的特点是象形,线条颇具美感,有强弱,疏密之分,层次错落有致”。 李勇先生讲述了他数十载对篆书书法的诸多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他认为写字首先要练气。为了达到力透纸背的书法功力,李勇先生数十年学习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有着舒展大方,动作和顺,轻灵沉着的特点,他认为太极拳的这些特点跟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气沉则力实,气提则力虚”,太极拳跟书法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习练时都需要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头脑冷静,只有这样才可以恢复人在被事物缠绕之外的自然平静,灵感才会随之而来。书法非常注重精神上的修养,这也是书法为什么可以修心养性的原因。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要把篆书作品写出精、气、神一体的神韵来,是颇有难度的。李勇先生就试探着把草书、行书中的枯笔(飞白)大胆地运用到篆书创作中去,而他的篆书刻意形成的下部飞白与上部实笔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作品呈现出灵动活泼的气息,造型严谨而不呆滞,自然而又灵动,体现出大气阳刚和端庄俊雅相结合的美感,是太极拳的气功和书法完美结合。他用数十载的揣摩悟出了对篆书的理解:“上紧下松,左右对称,干湿相间,粗细适中”。
  他还谈到,书法的创作中个体美和整体美的关系就如同红花和绿叶,再美的红花也需要绿叶的陪衬,没有绿叶的衬托,美是要大打折扣的。特别是笔墨的干与湿、刚与柔、曲与直、长与短、方与圆、伸与缩、开与合的精心巧妙结合,让人感觉到他的篆书书法的灵动多变,凝重精美 ,舒展大气。
  在2008 年国家书画文艺界选送了李勇先生的作品“人杰地灵”送给航天英雄杨利伟收藏。

  2013年李勇先生在长期的研究揣摩下,创作出了他的佛学巨作《观音诵经图》。2014年2月16日被少林寺收藏。释永信方丈赞李勇先生书法功底深厚,书法及佛学修为的深奥精湛,对佛教事业传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观音诵经图》获国家专利版权保护。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展示收藏《观音诵经图》)

    李勇先生虽已年过古稀,但依旧保持着高昂的创作激情,今年2月27日,李勇先生把自己创作的篆书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献给共和国的摇篮革命圣地——西柏坡。此篆书作品长4.5米,宽1.2米,得到西柏坡纪念馆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一个老党员爱党、爱国的一片赤诚。


相关热词搜索:欢迎访问 PHPCMS 网站管理系统

上一篇:兜底儿网参加清华大学军转干部与企业见面会招贤纳才
下一篇:兜底儿网:褚时健的橙子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