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2 王献之《淳化阁帖》第九卷

2015-01-05 15:06:16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淳化阁帖》是公元992年中国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刊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故名《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先秦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致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然"镌集尤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年四十三岁。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他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父亲王羲之对他的悉心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继承了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王献之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清代吴其贞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殉的《伯远帖》,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