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9 赵孟頫《胆巴碑》
2015-01-21 20:05:21
《胆巴碑》,又名《龙兴寺碑》,元赵孟頫撰并书于延祜三年(1316),纸本,纵33.6厘米,横166厘米。楷书,125行,共923字,现藏故宫博物院。《胆巴碑》是赵孟烦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63岁,为赵氏晚年楷书的代表作。《胆巴碑》书法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采焕发。细观其用笔,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起笔收锋,转折顿挫,皆具筋骨——形于其外,温驯典雅;细究其内,铁画银钩。赵孟頫特别重视用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其用笔虽无大起大落,但颇具变化,以平和之态予以微妙表现,可谓平中见奇。其结体取法李北海,楷书中带有行书体态,字形扁方,撇捺开张,结构均匀,疏密合度,行笔提按幅度不大,平顺流畅,丰润婉通,于规整庄重中见潇洒超逸,自非早年书法所能比,达到了“精奥神化”之境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赵孟頫书《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又称《胆巴碑》,所谓“胆巴”是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的俗名。其人祖系西番吐斯旦麻,此人对元世祖忽必烈及赵孟頫本人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号胆巴“帝师”。胆巴卒于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九年后的仁宗皇帝为追表其功德,于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追封胆巴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赵孟頫于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奉敕撰写此碑。从碑文可知其撰文、篆额及铭文书写均出于赵孟 一人之手。当时赵孟頫已六十三岁,远卒岁七年。此碑自元以来在《东图文览》《清河秘箧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消夏录》《故宫藏历代法书选》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等各种名藏名鉴上著录。杨岘在跋《胆巴碑》时赞道:“吴兴书此碑时年已六十有三,用笔犹绰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李鸿在跋此碑时说:“文敏晚年寸大字规抚李北海,点画顾盼遂无一笔失度,不止优孟虎贲而已,此书《胆巴碑》骨气遒美,纯用本家自运之笔,王 州所谓太和之朗无其佻者也。”《胆巴碑》墨迹纸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距今近七百年但字迹如新而毫无残损,当为我们学习赵体大字楷书的最好帖本。通篇共903字,用笔与结字极富变化,方圆兼备,藏露结合,如绵裹铁,刚济于柔。拓敛相抑,收放相仗。连带牵绕,纳草于楷,端严秀美而略呈横势开张。情溢于字里行间,意远在笔墨之外。以其极尽变化的晋王笔法形成了独称一帜的赵体楷书。《胆巴碑》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将行书技巧变化于楷书之中,进行连写或省改。在连写中有左右两点连写,上下两点连写,三点左右连写,三点水连写,心点连写,四点底连写,二横连写,三横连写,多画连写,一字分段连写,等十种以上。省改上有针对一些字的偏旁部首,或某几个笔画的省改连写,既方便了书写又美化了结字,且均能取得通释。以上这些优秀之举都能体现他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赵体楷书的面目是赵孟頫师古创新的结果,为我们学古树立了样板。在他用笔,结字、章法等技法规律中深刻地体现了他不满足于“天资”的积学工夫和不断进取的发奋精神。
赵孟頫楷书虽能运笔如飞,但他常有对快速运笔造成的缺憾给以补救的作法。往往在左钩笔画的外侧施以补笔,使其充实、饱满。楷书补笔本不为过,但由于他补缺时行笔过快总有超过补位的现象。如《胆巴碑》中“乃”、“河”、“门”、“持”、“阁”、“两”等字的钩画。这一现象即使在赵孟頫所写的《湖州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作品中也有出现,但在此碑中最为突出。
赵孟頫书《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又称《胆巴碑》,所谓“胆巴”是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的俗名。其人祖系西番吐斯旦麻,此人对元世祖忽必烈及赵孟頫本人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号胆巴“帝师”。胆巴卒于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九年后的仁宗皇帝为追表其功德,于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追封胆巴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赵孟頫于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奉敕撰写此碑。从碑文可知其撰文、篆额及铭文书写均出于赵孟 一人之手。当时赵孟頫已六十三岁,远卒岁七年。此碑自元以来在《东图文览》《清河秘箧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消夏录》《故宫藏历代法书选》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等各种名藏名鉴上著录。杨岘在跋《胆巴碑》时赞道:“吴兴书此碑时年已六十有三,用笔犹绰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李鸿在跋此碑时说:“文敏晚年寸大字规抚李北海,点画顾盼遂无一笔失度,不止优孟虎贲而已,此书《胆巴碑》骨气遒美,纯用本家自运之笔,王 州所谓太和之朗无其佻者也。”《胆巴碑》墨迹纸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距今近七百年但字迹如新而毫无残损,当为我们学习赵体大字楷书的最好帖本。通篇共903字,用笔与结字极富变化,方圆兼备,藏露结合,如绵裹铁,刚济于柔。拓敛相抑,收放相仗。连带牵绕,纳草于楷,端严秀美而略呈横势开张。情溢于字里行间,意远在笔墨之外。以其极尽变化的晋王笔法形成了独称一帜的赵体楷书。《胆巴碑》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将行书技巧变化于楷书之中,进行连写或省改。在连写中有左右两点连写,上下两点连写,三点左右连写,三点水连写,心点连写,四点底连写,二横连写,三横连写,多画连写,一字分段连写,等十种以上。省改上有针对一些字的偏旁部首,或某几个笔画的省改连写,既方便了书写又美化了结字,且均能取得通释。以上这些优秀之举都能体现他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赵体楷书的面目是赵孟頫师古创新的结果,为我们学古树立了样板。在他用笔,结字、章法等技法规律中深刻地体现了他不满足于“天资”的积学工夫和不断进取的发奋精神。
赵孟頫楷书虽能运笔如飞,但他常有对快速运笔造成的缺憾给以补救的作法。往往在左钩笔画的外侧施以补笔,使其充实、饱满。楷书补笔本不为过,但由于他补缺时行笔过快总有超过补位的现象。如《胆巴碑》中“乃”、“河”、“门”、“持”、“阁”、“两”等字的钩画。这一现象即使在赵孟頫所写的《湖州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作品中也有出现,但在此碑中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