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03 汉金石 《衡方碑》

2015-05-19 12:30:2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高2.40米,宽1.1米,厚0.25米。碑阳隶书23行,满行36字,共815字,字径4厘米;以文词温润、字体浑古著称于世。此碑碑阴原有字,据《翟氏隶篇》记载,可辨者23行71字。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月,钱塘人黄小松捶拓后发现“故吏故民门生”等字最清晰,现已全部漫灭。碑首额下有穿,额隶书,阳刻“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计2行10字,字径9厘米,字体浑朴古雅。

《衡方碑》原立于汶上县次丘镇中店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河泛滥决口,该碑陷卧,村人郭承锡等复建。1953年移至山东泰安岱庙炳灵门内保存,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现已泐剥341字。此碑铭文书法以体丰骨壮的隶书闻名,笔画端正稳重,仪态敦厚,笔意粗壮古拙,妩媚动人,与张迁碑共为历代书法家临摹之范本。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碑额为隶书,阳文。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刻,在山东汶上县。风格似《张迁碑》一路。波磔浑厚含蓄。不似《礼器》锋芒毕露。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字从《张迁》、《衡方》出,是隶书体格中正宗的一路。用笔多方,开魏晋楷书笔法的先河。翁方纲评定说:“此碑书体宽绰而润,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杨守敬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惜此碑字迹多漫漶,笔道不清晰,初学者选临,似有困难。临写此碑要谨防流于古板僵木的弊端。----《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衡方碑》代表了汉隶中壮美一路的风格典型,并在此种审美趣尚的直接牵引下,使我们在其碑刻上,几乎很难捕捉到它的节奏点,更无法寻找到人为的精意雕凿,只有在那时显剥蚀的粗重线条以及茂密偏长的结构里感受到那种与自然融合的精神意蕴。大概“节奏点”的淡化是由于隶书中所规定的波挑动作在其身上被冲淡所致,而“感受”的促成,又是被其博大的气势、古拙的韵味,不可阻挡的力量震慑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衡方碑》的艺术性格是开放活跃的,它更需要人们多方面的审美经验的感知和参与。
 
书法家衡方,字兴祖,东汉平陆人(即山东汶上县人),曾任会稽东部都尉,右北平(汉朝郡名,今河北省)太守,颍川太守。在汉恒帝时为保卫皇宫的卫尉,统六师之帅。

衡方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属四大汉隶之一,其现存的书法精品《衡方碑》,史料价值丰厚。此碑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书法宽绰圆润、气势磅礴,在汉碑中无与伦比,在书法史上也少见。 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翁方纲氏以为朱登是书碑人。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宽博,笔画肥厚古拙,方圆兼备,风致高雅,体势雄伟。在章法布白上,行密格满,与《史晨》、《曹全》相异趣。碑额阳文隶书,尤有气魄,结体严整,笔画圆劲,看似平正而神采飞动。清翁方纲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郑固》二碑间也。”(《两汉金石记》)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衡方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从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亦可窥见其流风所及。清代中后期,提倡汉隶和北碑,书风大变,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学《衡方》,深得其神髓。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