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50 汉代 《祀三公山碑》
2015-07-17 15:47:23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书史的极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汉元初四年(117)刻,篆书,10行,行17—20字。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今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
三公山即今河北元氏县仙翁寨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乞雨的重要场所。是元氏县(古常山郡所在地)六大名山之一。在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元氏县(常山郡)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灵山,无极山均为北方名山。古时还因山而有灵山国,无极国。这一带石家庄地区文化,政治中心。各山均有汉碑。现仅存《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对我国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结体介于篆、隶之间,亦称“缪篆”。清杨守敬评:“非篆非隶,盖兼二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临写此碑时,要防止横、竖笔画起笔处锋毫的侧露,仍应取藏锋逆入起笔。碑字结体方整,不似秦篆取长形,也不类汉隶左右逸纵取势,带有扁形。
----《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祀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汉印中多见之。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齐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响。翁方纲云:“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云:“作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枕经金石跋》)
艺术特色
碑文篆隶相兼,是由篆入隶之作,其渐减篆之萦折,为录之径直,有的字还有草篆之意,书法劲古,笔锋遒劲浑厚。清代书法家多有摹仿,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视学习此碑书体。清代康有为、杨守敬称之为“瑰伟”。日本书道界人士也称其为“神碑”。此碑对我国著名书画大师齐白石、吴昌硕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据传当年齐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获至宝,认真领悟、习摹,爱不释手。正因为他能够博采众长,才开创出一种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险、天趣横生的独特风格。
清方朔跋此碑云:“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也斜直偏拂。亦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兼通,乃能一定独擅。”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今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
三公山即今河北元氏县仙翁寨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乞雨的重要场所。是元氏县(古常山郡所在地)六大名山之一。在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元氏县(常山郡)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灵山,无极山均为北方名山。古时还因山而有灵山国,无极国。这一带石家庄地区文化,政治中心。各山均有汉碑。现仅存《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对我国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结体介于篆、隶之间,亦称“缪篆”。清杨守敬评:“非篆非隶,盖兼二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临写此碑时,要防止横、竖笔画起笔处锋毫的侧露,仍应取藏锋逆入起笔。碑字结体方整,不似秦篆取长形,也不类汉隶左右逸纵取势,带有扁形。
----《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祀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汉印中多见之。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齐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响。翁方纲云:“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两汉金石记》)方朔云:“作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枕经金石跋》)
艺术特色
碑文篆隶相兼,是由篆入隶之作,其渐减篆之萦折,为录之径直,有的字还有草篆之意,书法劲古,笔锋遒劲浑厚。清代书法家多有摹仿,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视学习此碑书体。清代康有为、杨守敬称之为“瑰伟”。日本书道界人士也称其为“神碑”。此碑对我国著名书画大师齐白石、吴昌硕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据传当年齐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获至宝,认真领悟、习摹,爱不释手。正因为他能够博采众长,才开创出一种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险、天趣横生的独特风格。
清方朔跋此碑云:“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也斜直偏拂。亦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兼通,乃能一定独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