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03 晋代 王献之 《东山松帖》
2015-09-14 09:55:03
【名称】东山松帖
【原作】王献之
【年代】东晋
【书体】行书
【临摹】米芾
【年代】宋代
《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东山松帖》是王献之所书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纸本墨迹,纵22.8厘米,横22.3厘米,4行,33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法帖内容
原文
新埭①无乏东山②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③之,使不失所④。船□□给,勿更须报。
注解:帖文有四处残损,符号□表示残文。
①埭:堵水的土坝。
②东山:即会稽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县南。是谢安出仕前隐居之地。东山再起,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
③慰安:安抚,安慰。
④失所:失宜,失当。
书法赏析
笔致
《东山松帖》表现出从意适变、洒脱不羁的美,不拘荣枯浓淡、正侧藏露,将生命的原色呈现于使转顿挫之间。其字势,散淡,漫不经心,信手布构,如田野学士,超朝参列。古法、家法都在这里隐遁,以自己之笔墨,抒自我之心胸,真可谓“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布局
通篇无一字相连,字距行距宽松,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如东山之松、竹、石、泉,悠然寥落,超然玄远,营造出一个晶莹鲜活的优美意境,表现着晋人潇洒超逸的胸襟。
作品评价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一封书信的片断,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因其中结字用笔时出宋代米芾意味,故历来研究者多断为米氏临本。
在《东山帖》中寻绎不到精丽的笔法,谨严的结构,甚至有败笔、“失体处”,而它自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读《东山帖》当味其高韵远致,若斤斤于笔墨形质,则如缘木求鱼。
对于《东山松帖》为临本墨迹,刘涛认为:“中国古代的书家,历来注重墨迹。欣赏墨迹,不仅能“见字如见其人”的亲切感,还有令人浮想联翩的引力,更能于笔迹墨痕中体察用笔之法,领悟神采之妙。出于这种观念,传世的献之墨迹,尽管是临本墨迹,并非真笔,依然视为尤物。北宋之后,认在献之名下的墨迹,因为少得如凤毛麟角,人们就一概宽容地视为名作了。”
鉴赏著录
《东山松帖》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国廷及清曹溶等印。幅面左右两侧上方,被刮去部分是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逸气纵横,冥合天矩”,金运昌认为这种现象是“晚清内监偷盗未遂之证。”
《东山松帖》著录于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刻入明吴国廷《余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原作】王献之
【年代】东晋
【书体】行书
【临摹】米芾
【年代】宋代
《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东山松帖》是王献之所书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纸本墨迹,纵22.8厘米,横22.3厘米,4行,33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法帖内容
原文
新埭①无乏东山②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③之,使不失所④。船□□给,勿更须报。
注解:帖文有四处残损,符号□表示残文。
①埭:堵水的土坝。
②东山:即会稽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县南。是谢安出仕前隐居之地。东山再起,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
③慰安:安抚,安慰。
④失所:失宜,失当。
书法赏析
笔致
《东山松帖》表现出从意适变、洒脱不羁的美,不拘荣枯浓淡、正侧藏露,将生命的原色呈现于使转顿挫之间。其字势,散淡,漫不经心,信手布构,如田野学士,超朝参列。古法、家法都在这里隐遁,以自己之笔墨,抒自我之心胸,真可谓“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布局
通篇无一字相连,字距行距宽松,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如东山之松、竹、石、泉,悠然寥落,超然玄远,营造出一个晶莹鲜活的优美意境,表现着晋人潇洒超逸的胸襟。
作品评价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一封书信的片断,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因其中结字用笔时出宋代米芾意味,故历来研究者多断为米氏临本。
在《东山帖》中寻绎不到精丽的笔法,谨严的结构,甚至有败笔、“失体处”,而它自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读《东山帖》当味其高韵远致,若斤斤于笔墨形质,则如缘木求鱼。
对于《东山松帖》为临本墨迹,刘涛认为:“中国古代的书家,历来注重墨迹。欣赏墨迹,不仅能“见字如见其人”的亲切感,还有令人浮想联翩的引力,更能于笔迹墨痕中体察用笔之法,领悟神采之妙。出于这种观念,传世的献之墨迹,尽管是临本墨迹,并非真笔,依然视为尤物。北宋之后,认在献之名下的墨迹,因为少得如凤毛麟角,人们就一概宽容地视为名作了。”
鉴赏著录
《东山松帖》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国廷及清曹溶等印。幅面左右两侧上方,被刮去部分是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逸气纵横,冥合天矩”,金运昌认为这种现象是“晚清内监偷盗未遂之证。”
《东山松帖》著录于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刻入明吴国廷《余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