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贴大全:264 东晋《颜谦妇刘氏墓志》
【銘文】琅邪颜谦妇刘氏,年卅四。以晋永和元年七月廿日亡,九月葬。(《南京出土六朝墓志》)
自曹魏禁碑至南朝末,碑刻甚少。公元311年匈奴破西晋都城洛阳,西晋灭亡,皇族司马氏并百万北方氏族百姓难度长江,在南京建立新的王朝,此时的碑刻墓志在本就稀少的晋墓志中出现了一类新的类型。
王、谢、高、温、颜五大家族就是这样来到南京的。为了表示是暂离故土,连这些士族居住的北方郡县的名称都原封不动地搬到南京,比如当时南京城北就设置了琅琊郡临沂县,那是士族王氏的故乡。在这样一种不忘故土的氛围中,这些南迁士族把死后葬在南京当作是不得已的“假葬”,企盼北伐成功就将骸骨迁回故土祖坟隆重安葬。因此,在青砖上草草刻上姓名、官职和卒年,只是起到临时标志的作用,以便日后迁葬时辨认骸骨身份。
颜谦妇刘氏墓志,砖刻,刻字率真自然,
刊刻粗糙随意者。这类墓志数量较少,率真自然,任性而行,一般没有界格,笔画或长或短,字形或大或小,随意性强,似乎未经书丹和谋划布局,由工匠直接奏刀上石(砖),刻写随意草率,笔画常常出现错误。如《徐氏墓志》中的“县”字,右边的笔画就是明显的错误,再如《刘庚之墓志》中“刘”字的左边就多刻了一横画。此类墓志的文字大多还具有一定的行书意味,如《颜谦妇刘氏墓志》中那种比较圆转的折笔与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有诸多相通之处;《孟府君墓志》、《谢球墓志》中多有省笔和连笔的现象。大致可以归为这类风格的墓志还有《刘庚之墓志》、《徐氏墓志》、《李纂妻何氏墓志》、《卞氏王夫人墓志》、《王德光墓志》等等。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在同时期中,楷书对“铭石之书”影响日深,同期定型的行书亦当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