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南无阿弥陀佛
【释永信事件】胸怀达观 勇敢面对
摘自 楚寻欢说(第63期)

近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举报玩弄女性事件席卷了整个中国大陆,7月30日,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首次对中国佛教高僧被举报事件作出回应。释永信被举报已成为轰动两岸佛教界的重大事件,必将对华语世界佛教人群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台湾玄奘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台湾弘誓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昭慧法师接受采访,直陈佛教要有勇气面对丑闻。教界面对社会舆论,不敢站出来说话,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明贤法师撰文呼吁共同面对,传达温暖,佛门当自强。
作为旁观者,寻欢君欣赏两位法师的大义与担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家人亦然。但宗教团体面对急剧疯长的社会舆论与非议,全然沉默,真如释永信所言“不辨即是解脱么”?既然不辩了,少林微信公号近日还连推“友人忆释永信”,似有欲盖弥彰之嫌。
树欲静而风不止,昭慧法师的质疑掷地有声,低调处理,回避丑闻对谁好?这个对佛陀的教法流传于世间好吗?如果涉及到有受害人,对受害人好吗?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的观点完全正确吗?可以无限上纲吗?佛陀从来没有让我们姑息养奸,宗教丑闻放在阳光下会比较健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每一个团体都要为自己的作为和不作为付出代价。
面对释永信事件,教界的被动沉默无疑放纵了事态的蔓延,也让我们看到了佛教团体应对丑闻内部处理监管机制的缺失。
当然,那些用心揣摩推理非善即恶、非此即彼的预言家也并不可爱。

印光大师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也讲“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现在网络上以讹传讹搬弄是非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风气的猖狂其根源还是文化道德的缺失。
举头三尺有神明,沉醉于观察别人的过失甚至唯恐天下不乱者与姑息养奸者其业障罪孽同等。
弘一法师也曾说:“我每日思己之过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批评他人是非?”。“不言人私,不揭人短”,多看看别人的好处,传递正能量,古人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正本清源应该从自身德行修养做起。
释永信不过是佛教界漫长历史中一片浮云,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他的光彩抑或阴暗,我们期待公断,却无须遐想演绎,我们何必把负面现象背在自己身上产生忧苦。
延绵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佛陀的精神永远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功过得失而消亡。
既然如此,让我们以温暖为足,胸怀达观,期待佛教界勇敢面对,以此为契机,匡扶人间菩提正道。
楚寻欢-2015/8/1
》》台湾法师谈释永信事件:佛教要有勇气面对丑闻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昭慧法师
编者按:近日,台湾《中国时报》大版面刊登了释永信被爆料新闻,综上,释永信被举报成为轰动两岸佛教界的重大事件,必将对华语世界佛教人群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凤凰佛教电话采访了台湾玄奘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玄奘大学宗教学系暨研究所专任教授,台湾弘誓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昭慧法师。请昭慧法师就释永信被举报事件谈谈宗教丑闻对两岸佛教界的影响。采访文字如下:

宗教丑闻放在阳光下会比较健康
我们讲一个人或许会有一些缺点或瑕疵,但这个人不一定是万恶不赦的。我见过永信法师一二面,虽然我不是很了解永信法师,但我相信他的人格中有90%是很好的东西,也许剩下的10%不太好的东西恰恰就是佛门大忌,就是社会在佛教中最敏感的问题。我也看了今天的《中国时报》,面对这样的社会舆论,我只能这样讲,教界是很没有出息的。大家都在沉默,谁也不敢站出来说话。
面对丑闻,宗教界人士往往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的德性也不怎么样,因此就不太敢去谈论别人,免得引火烧身,这也是佛教界面对丑闻为什么如此静默的原因。另一种选择,很多人虽然自己很干净,但也不愿意去谈别人的丑闻,认为这种事情对佛教有伤害,越低调越好。
丑闻对佛教有伤害,很多人认为就要越低调越好,问题的关键是,回避丑闻对谁好?这个对佛陀的教法流传于世间好吗?如果涉及到有受害人,对受害人好吗?
不仅是佛教,宗教界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我们要从根源上质疑,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的观点完全正确吗?可以无限上纲吗?我相信,每一个组织都不完整,人世间由人来组成的家庭、社群、宗教教团等,都不会是完美的。但如何让这种不完美逐渐趋向完美?这是每一个群体的责任。假设说,某个宗教社团内部有一种机制,可以去抵制或勒令改正(错误),那么,我们说,是的,这个教团的自律能力会很强。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内部处理,让受害人感到自己得到了补偿,受到了公正的对待。暂且不管这样处理是否完美,但至少内部处理的机制是存在的。现在问题是,我们佛教界内部的处理机制在哪里?我们看到的丑闻大部分不都盖起来了吗?
回避宗教丑闻是在姑息养奸
当宗教团体内部没有一种公正的机制去处理这些丑闻的时候,我认为这是在姑息养奸。我们先不论永信法师有没有被举报的事实,但在中国大陆,我们心知肚明,其他教内人士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吗?
退一万步讲,如果永信法师被举报的事件是真实的,教徒们会很担心佛教界会不会有一些身居高位的法师也倒下?那么请问,如果真有这样的问题,他们不应该倒下吗?

出家人本来不是圣人,我们都会犯错误。广大信众是不是也从举报人的角度去思考,比如,那位举报人实名举报前,也许他在教内曾经试图努力过反应情况,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我看过的许多宗教丑闻几乎都是这样一种模式。一般来说,举报宗教丑闻的,大多是宗教信徒。非信徒很少会在宗教丑闻中受到伤害。信徒要解决问题其实都是想在教内解决的,其实都不希望伤害到信仰。因此,宗教问题的举报人可能都走过正常的渠道,希望得到公正的对待,可是,宗教的机构往往都会把事情盖起来,不处理。如此,佛教是不是就助长了一群不好的人。教内的人都认为,丑闻盖起来就没事了。拜托!多少人因为这些丑闻已经远离佛法而去了,这是不是伤害了佛教?我认为,藏污纳垢,长久来说,对宗教是不好的。
建议佛协建立公正透明的处理机制
佛陀从来没有让我们姑息养奸,佛陀的戒律多么严厉呀,多么严格呀。我们教团内部没有按照佛陀的戒律严格处置犯戒,我们就很难避免有些人因为看不到公正处理问题而揭发举报嘛。因此,我们建议佛协建立公正透明的处理机制,让社会感到佛教是负责任的。
台湾佛教界同样缺乏面对丑闻的勇气
我感觉,佛教界中一些欲贪方面无法克制的人还在教内发酵,比如,在台湾,宗教团体法受到所有宗教的赞同,只有佛教拼命抵制。我认为,宗教法人团体要受到社会监督呀,寺院的钱财来自十方,会计账目就要透明呀,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台湾佛教界一些清流的法师和团队也认为不应该抵制宗教团体法,应该接受宗教团体法的监督,但是,我们这些赞同宗教法的法师就受到了台湾大部分佛教团体的抗议。大众就会看到佛教出家人出来抗议不是为了社会正义,而是要维持自家钱财的黑箱作业,不让财务透明化。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
后来,我就分得很清楚,我永远都是佛陀的弟子,我永远希望正法久住。但是我们不要把这些佛教的负面现象背在自己身上产生忧苦。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每一个团体都要为自己的作为和不作为付出代价。
我内心真诚希望永信法师被举报的事件不是真的,但万一不幸举报是真实的,我认为佛教界也要勇敢面对,同时应该建立内部可以公正处理的机制,这才是真正的佛陀的精神。
》》明贤法师谈释永信事件:共同面对传达温暖
来源:凤凰华人佛教 明贤法师
近日连载的永信法师被爆料事件,让人们不顾炎炎烈日,追猛料追得血脉贲张。原本是一件关乎佛门清誉和信仰情操的严肃事件,却溢出佛门、波及全民,几近成为一场全媒体与全民的判罪羯磨(有罪判定)盛宴。
目前事态虽然扑朔迷离,但各方力量都在陆续现身。或许背后博弈激烈,但一个声音似乎一直没有变,就是永信法师那句“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或许是以淡定应对重压,或许是以孤立面向审判。此时此刻,佛门内部最起码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面对非议,佛门应该传达一种双重支持和温暖
猛料真假,可以是世俗大众追逐的目标,但作为佛门来讲,当一位佛子面对全社会排山倒海的非议而孤立无援时,冷漠的沉默不该是选项,推搡更该被排除,此时的佛教大家庭应当传达的,是一种支持,一种胸怀和暖意。

这里提到支持,肯定不是一维的,而是双重的。
如果,只是如果——被举报的问题有被证实的,那我们要支持当事人在全民关注的重压之下,承认过失,坦然面对道义责难甚至是国法惩戒。而后迎接他转身向内,佛前忏悔,坦然于佛门戒律的处置,继而明确在错失初心之后,该如何往下走,而不是门窗紧闭,任由其在门外被践踏在地。
忏悔过失并在过失中奋起,力挽生命颓势于业力狂澜,不客气得说,这是出家人的擅长,我们要支持当事人来回归这个本分,更甚至于感恩来自世间各界的鞭策。世间的荣辱得失与人身慧命相比,并不是多么难放下的东西,断臂而退,不失为一个修行者的本色。
当然我们更期待——如果爆料有误,我们更要支持当事人澄清事实、妥善解决,支持其面对大众舆论的非理性重压,更深切地尊重时代、尊重众生的因缘业力来护持和弘传佛法。
为赤裸面对过失提供支持,也为咬牙坚守道义提供支持——这是有情有义的佛门基本温度。这不是一个暧昧不明的中性立场,而是一个清晰昭示佛门光明的坚定立场——佛法给所有人以希望,回归与仰赖永远是信仰的题中之义,佛门不会抛弃任何一个真诚的修行人,这里的救赎之门永远不会关闭。
这也不是为当事人解围,更希望本次事件能提示整个佛教界,进一步看清这个时代佛教的处境,看清自身所面临的压力和要求,更明确信仰的天空,需要个体去追求,也需要集体去供给。
功过是非待评说:应理性看待因果得失和善恶比重
对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如何评说功过,或许在世俗社会,可以像网上评论那样,用一个或褒或贬的判断句去概括。但在佛门内部,我们不应该跟着大众媒体游走,我们应该尝试做自己的思考。
在当前宗教信仰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张力网中,永信法师住持的少林寺有可能是绷得最紧的一处。撇开功过不说,矗立在整个嵩山风景区的商业格局之中,少林寺及永信法师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交集,可能是各种躁动的功利化追求的汇合。
这种时节因缘之下,大多数的是非对错或许都应该放大到一个时代来看。早先就有新闻时评中谈到:“永信法师及其声誉正在成为佛教率先走出围墙、进入公共视野的社会反应的牺牲品,是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牺牲品。”早些年寺院道场奋力图存的紧迫感,或许促使法师们作过一些今日看来并不妥当的权宜选择。虽然眼下大众传媒正在普遍追踪可能存在的恶,但相信佛法的大家庭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一个人的因果得失和善恶比重。
宗教政策恢复30几年来,大陆汉传佛教有相当一批道场尚且停留在求生存重于求发展的阶段。在祖庭飘零之时,谁能勉力维持谁就成了责任人,情形是相当被动的。在商业、钱财、道德要求这些个概念之外,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曾经正面了解过少林寺从茅棚境界扩张为禅样板丛林、并带动一系列禅门道场成功复兴的过往境遇。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视盖棺定论的民族,也是一个擅长记忆的民族,佛教发展的历史节点上的功过是非,眼下并不容易论断,或许我们需要期待时过境迁后的眼量和心量。
要给出家人修行时间:从凡夫到圣僧的过程
我们看到,出现相关事件新闻之后的评论当中,大量充斥着暴戾之词,真的是离人性很远。虽然事情的真相仍需等待,但对恶的反感已经不需思考,直接导致了对恶的推定。
历史走到今天,社会大众对出家人的观感,从本次事件就暴露出两个极端:一头是跌破底线的刻板印象;一头是超越人性的过分要求。
前者指的是对僧众的“有罪推定”。明代以降,中国的民间逐渐流行起一种恶化的风气,文艺作品里常常用色情、金钱、暴力来捆绑僧人形象,造成大众的文化惯性里,对僧众有着非常不堪的刻板印象,仿佛僧人有了丑事,才是符合大众期待的。
然而另一个相反的极端,却是只肯容纳出家人是圣僧,并不容纳出家人有走向圣僧的过程,缺乏对于修行尚不达标者的宽容度,缺乏一种正确认知人性、尊重人性的人文精神甚至是智识水准。
本次事件实际上在提示世人一个思考角度——如何才是对僧人的合情合理的道德期待。当然,实质性的跌破底线必须承受惩戒,但空想式的非善即恶、非此即彼的武断二分法,却是大众一个有待挽救的常识性缺憾。肆意泄愤的集体暴戾之外,这个时代及其民众还有多少空间,来理性客观地看待人性,看待人的烦恼和人的努力,看待人的信仰和责任?
永信法师事件不是佛门自危,当是佛门自强
我们注意到有些人在提出问题,这次举报人爆料事件的发生,似乎代表着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潘多拉魔盒”被开启,就像一个新的运动来临,在道德修为上存在瑕疵的佛教高僧会不会由此出现接连倒台的剧情?
只能说,如果佛教的存在是寄托于藏污纳垢,那它早就不可能存在了。这次爆料事件应该能够成为倒逼佛门振作的积极催化剂,以更加审慎的姿态对待时节因缘、对待众生业力,加速路线调整,用回归佛法本质、坚守大乘初心的方式来赢得新时代的生存和弘传空间。
当下的举报与被举报者,他们都将被写进历史的教科书中,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教育一代代后学,让人们放弃二分法,放弃单纯寻恶的兴奋,升起积极寻善的用心。相信,几十年后的幸运佛子会看见,当道德要求和人文精神尚且不能合二为一的时代,当时的僧众们曾经如何坚守他们的信仰。

上一篇:子柔李刚大学生创业基金最后敲定
下一篇:北京国实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精品书画拍卖会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