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79 北魏 《中岳嵩高灵庙碑》

2016-01-13 10:38:46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碑石风化严重,字迹驳落几及全碑之半。楷书,碑阳7列23行,行50字,碑阴7列,上两列字较大,计22行,下五列16行,字较小,各行列数不等。碑额有篆书阳文“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八字,侧刻唐大周天授三年马元贞投龙简记。七行字漫漶。存580余字。原碑现藏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内,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

 《嵩高灵庙碑》又名《寇君碑》,相传是为寇谦之撰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曾因向魏太武帝献道经而受宠幸。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的事迹,不仅对了解中岳庙变迁有参考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书体自隶经楷,隶正相杂,尚无定法,许多地方还不成熟,有无以伦比的拙朴天趣。该碑用笔以方笔及中锋为主,笔画方棱,雄强奇古,与《张迁碑》一脉相承。其结构错落有致、真率古拙、大小不拘、富于变化,颇见自然之趣,旁与《爨宝子》、《爨龙颜》神理相通,然更富野逸天趣,历来为后世所推重。

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康南海将其碑阴列为“神品”,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评道:“《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如入收藏家,举目尽奇古之器。”他甚至说:“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该碑现存拓本残存文字及诸家释文均未见有关镌刻年月及撰书者姓名。

 此碑有白麻纸明拓本,第11行至18行较清初拓本多5~11字。全部拓本共19开,每半开8行,行7字。每页纵27.5厘米,横15.5厘米,封面有郭沫若题签,后有潘承弼、邵锐等题跋,钤有“于继襄印”、“崧甫”等多方印章。此拓本曾为陈叔通所藏;1968年,陈叔通家属将其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为存世的最早拓本。

 所见最旧者为明初拓本,第八行声故烟祀,故字末笔稍连石花,十七行首有字下,奏谴下,“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十一字完好。十六行、十八行少损十数字。其次明末清初拓先泐,八行故字右口,烟祀二字完好,十七行杨龙子等字有损泐可见。后首行太极剖判,剖字完好,乾嘉拓本首行剖字左上立不损,六、七行书季损二字石花不连,季字完好。道光拓本首行剖字损大半,末与二行大字泐连。

稍旧拓首行太極,極字下四点可见。乾、嘉拓较近拓少損泐廿余字。

此碑新旧拓本在八行后至十八行上半大部字完好,新拓全泐约差百余字,下半变化不大。

 现存最旧拓本为陈叔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八行故字末笔稍连石花,十七行首有字下,奏遣下,“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字完好。十八行首世字下,议曰下,“运极反真乱穷则冶是以”等字完好(近拓世字下全泐)。又南京博物馆藏蒯若木藏沈树镛旧藏上大半整张本,拓稍晚,更造更字末笔连石花,远不如陈氏旧藏本。以上二本邵茗生在《文物》一九六二年十一期、一九六五年六期考证甚详。

印本,一端方旧藏残本,首行剖字不损,又一石印本,剖字本较端方本多杨龙子数残字;又罗振玉印本,八行故字坐下口损;道龙二字存半。方氏《校碑随笔)只见到剖字全本。

 

 

中岳庙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筑,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城东4公里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

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嵩山在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中岳庙建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书·武帝记》已有元封元年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记载。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正式定名为中岳庙。唐开元18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今日庙址。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中岳大帝作为道教崇拜神之一,

在帝王奉祀下正式定型,被后世崇拜。除中岳庙之外,还建有崇福宫、嵩阳观等众多道教宫观,但保存至今的只有中岳庙。北宋、金、明、清四代都对该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现有庙制保留清代规模,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