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92 北魏 《南石窟寺碑》
南石窟寺是中国北魏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东北7.5公里的温泉开发区的泾河北岸之山崖上,窟群坐北向南,现有编号窟龛5个,仅1号窟东大窟保存完整。据<<南石窟寺之碑>>所记,该窟开创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是甘肃陇东地区著名的石窟寺,与甘肃庆阳的北石窟寺一起被誉为陇东石窟双璧。
罗振玉谓“从分隶出,颇似《中岳庙碑》”。其实,其雄浑、朴拙处倒更近《爨龙颜碑》。此碑结字略呈扇形,许多字下部笔画和布局都比上部略重,故有较强的稳定感,然而由于纵向过于压缩,稍有不够舒展之感。少数笔画,如“六”“靡”二字的横画,保留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在行笔方面,迟重含蓄,似乎可以伸缩,同挺拔刚健者不同。总之,笔画迟涩凝重,结字稳定而富于变化。形象稚拙而带有古意,是本碑的主要特点。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与庆阳北石窟寺,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现存5窟,均座北向南。第1窟最有价值,呈长方形,窟高 11米,宽18米,深13米。方形窟门,前壁门顶上开一方形明窗,覆斗形顶。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雕七身立佛,均高7米,头饰螺髻 ,高鼻大耳,面部丰满,长衣垂膝,神态庄严安祥。每佛两旁均有2尊胁侍菩萨,共14尊,高约3.5米,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前壁门两侧各雕一弥勒菩萨,高5米。窟顶东、北、西有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有树下诞生、阿私陀占相、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树下思维等。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以此窟和北石窟寺为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