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316 北魏 《司马悦墓志》
现存河南博物院的《司马悦墓志》,原出土地为焦作孟州。北魏永平四年(511)2月15日刻。正书,共计22行,每行32字,无撰文、书丹者姓名,但形体刚健,结构紧密,气均力匀,俊逸拙雅,书法艺术价值极高。该墓志与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尉迟》《元详》《杨大眼》等造像记十分相似,堪称“魏碑体”中之上上品。加之是新近出土,志石完好,字迹清朗,棱角突出,刀锋毕现,从而使“龙门二十品”和其他早已出土而遭残损的魏志,实难与之比肩.
墓志的主人司马悦,于魏书上有传,字庆宗,司州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人,为征南大将军、贞王司马楚之之孙,吏部尚书、康王司马金龙第三子,官至豫州刺史。据史料记载,司马悦任豫州刺史期间,还是较有作为的。比如他不轻信口供,断了“董毛奴”一案,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其当政期间,他下辖的汝南上蔡县有一个叫董毛奴的人在路上被人杀死,随身携带的5000钱也被抢走。上蔡县令怀疑这是本地一个叫张堤的人图财害命,于是下令将张堤抓捕归案,并从他家搜出了5000钱。在审问时,张堤开始不承认,县令便要对其进行拷打,张堤非常害怕,于是招认自己杀人劫财。案件上报到州衙门后,司马悦查阅案件卷宗时发现了不少疑点,怀疑案情不实,便传讯董毛奴的哥哥董灵之,问他:“你弟弟被杀人抢钱,凶手当时肯定慌慌张张,现场应当遗留点什么?你可否拾到了什么东西?”董灵之说:“拣到了一个刀鞘。”司马悦于是召集州内的工匠,叫他们传看刀鞘。其中有一个叫郭门的工匠看过刀鞘后报告说:“这个刀鞘是我做的,去年卖给了同城人董及祖。”司马悦派人拘捕了董及祖,一经审讯,特别是看到刀鞘后,董及祖便供认了杀人劫财的罪行。司马悦于是依法处死了董及祖,将张堤无罪释放了.
1979年,《司马悦墓志》出土于孟州城关镇斗鸡台村。据当地人介绍,该墓志的出土过程,也有极大的偶然性。 司马悦墓上原是一个高10米,周长100余米的土冢,当地人称之为斗鸡台。传说是唐代王公贵族在此斗鸡而修建的土台,该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由于当地农民长期在此起土,致使该台后来只剩下2米高。是年春,斗鸡台村民用水浇麦田时,由于斗鸡台周围地势较低,便在其附近形成了一个水坑。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水坑塌成了一个大洞,坑里的水全部灌进了大洞,村民这时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个长方形的斜坡墓道。墓室为单室,底方顶圆,穹窿顶。当时村民比较迷信,没人敢下去看。后来水干了,几个大胆的年轻人就下到墓底去玩。他们在刨开淤泥、浮物后,捡到了几件精美的青瓷碗,并从墓底刨出了一方长方形的带盖墓志。这就是《司马悦墓志》。该志盖长1.10米,宽0.78米,厚0.08米,上面刻“墓志盖”3字。志石长1.08米,宽0.78米,厚0.12米,北魏永平四年(511)二月十五日刻。正书,22行,每行32字,共661字。因当时书碑例不署名,故无撰文、书丹者姓名。 据说,由于墓志盖较薄,村民认为没有什么用处,就弃置郊外,后被人砸成了碎片。墓志则被人拉到村内一个水渠上,背朝上当了过桥。墓志出土后半年左右,原孟州市一中教师刘绍恒听说此事后,将信息告知了当时的县志办主任张思青。张思青对此非常重视,约请当地文化名人倪星源一起到斗鸡台村查看。当他们把墓志翻过来,看到“魏故持节督豫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渔阳县开国子豫州刺史司马悦墓志”等字样时,都惊呆了。二人马上通知了县文化馆,县文化馆于是派人把墓志取了回去。后来,文化馆又通过大队(当时的村委会)从村民家中收回了几件北魏时期的青瓷碗,并对墓室进行了清理。再后来,村民为了平整土地,用封土填平了墓坑,斗鸡台便从此消失. 199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文物专家对司马悦墓出土的文物进行了鉴定。经鉴定委员会的一致推荐,《司马悦墓志》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几件青瓷碗被定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随后,全部文物被河南博物院征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墓志的盖虽已残破,然其部分残片后来还是被县文化馆想方设法收集回来,目前依旧保存在孟州市博物馆里。所幸的是,“墓志盖”3个字还算完整。
编后语: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结束了黄河流域的混乱局面。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次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了。作为魏碑体代表的《司马悦墓志》,其书法特点有三:其一,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其二,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其三,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又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司马悦墓志,正书,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字,无撰文和书丹者姓名,北魏永平四年(511)二月十五日刻。志文字形刚健,结构紧密,气象雄峻,与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造像记风格相似,同时,又不失温润流丽,工整丰美。由于司马悦墓志出土不久(1979年出土),志石完好,加之拓工精良,拓片上的字迹清郎,凌厉角出,刀锋毕现,实乃所见北魏墓志拓片中的精品。
司马悦墓志刊刻时间应为北魏墓志书法鼎盛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魏太和廿年(496)至北魏分裂的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间《论魏碑体》华人德)之中期,志文书写笔意浓厚,较前期而言少了几分匠气,多了几分典雅,劲拔雄浑,舒展飘逸、工整典雅,气韵生动。北魏的书法传承着汉晋书风,依托于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并融入本民族的精神内涵与审美取向,最终形成一种刚毅、质朴、劲健、豪迈的书风。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南、北碑的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可以说,将康有为这“十美”体现得最完全的应是北魏这一时期的碑刻,从司马悦墓志的书写艺术中也可见一斑。
研读志文,顿觉文风流美,优雅畅达,文中颂“君禀灵和之纯气,含雄姿於岳渎,神识超畅,玄鉴洞发,梗概之风,岐嶷而越伦;卓尔之秀,总角而逸群,临艰亢节,建贞白之操,所谓金声玉振之也。”之绝唱,既豪迈又令观者哀婉。《魏书》记载,司马悦,字庆宗,司州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人,征南大将军贞王之孙,吏部尚书司空公康王第三子,自司空府司马出为立节将军,建兴太守转宁朔将军,司州别驾,迁太子左卫率,河北太守。司马悦在巩固北魏政权斗争中,战功赫赫,曾与镇南将军元英攻克萧梁的义阳三关,夺取司州,开疆千里,诏改萧梁司州为郢州(今湖北武汉),以司马悦为征虏将军,郢州刺史,帝论义阳之勋,封渔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诏以为豫州刺史。
司马悦天资聪慧,明察善断,《魏书》有载,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赍钱五千,死在道路。郡县疑民张堤为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拷掠,自诬言杀。狱既至州,悦观色察言,疑其不实。引见毛奴兄灵之,谓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此贼竟遗何物?"灵之云:"唯得一刀鞘而已。"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及祖。"悦收及祖,诘之曰:"汝何故杀人取钱而遗刀鞘?"及祖款引,灵之又于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著皂襦,及祖伏法。悦之察狱,多此类也。
《魏书》有载,永平元年(508),司马悦在豫州城中被白早生叛军杀害,送梁武帝萧衍。宣武帝元恪诏令,“以贼将二人,以易悦首,迎接还本,以慰亡存。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赐帛一千匹,谥曰庄礼。这些内容志文同样有记载,但志文中具体记录了司马悦遇害时间为永平元年十月七日,当时司马悦年龄为47岁,永平四年二月十八日葬于温县西乡岭山之阳。
志文所载司马悦为司空公康王第三子,司空公康王即为降附於北魏的西晋皇族司马金龙(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官爵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1965年,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在大同市被发掘,墓中出土了石丁字尺档、石柱座和木板漆画等稀世艺术珍品,其中,彩画漆屏风的发现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漆画上有大片题刻题榜文字,字体秀丽遒健,用笔和结字已近楷法,是传世书法中罕见的北魏书法真迹。
司马悦墓志于1979年在河南省孟州市西约4公里的斗鸡台村出土,斗鸡台村北有一个高台,当地人称“斗鸡台”,有资料记载,当地村民修渠灌溉取土时偶然发现墓道,从墓底刨出一方长方形的带盖墓志。盖上写有“墓志盖”三个字,墓志盖较薄,村民认为没有什么用处,就弃在效外,后被人砸成了碎片。墓志被拉到村内一个水渠上志文向下当了过桥,后被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发现,把墓志拉回文化馆保存。
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对《司马悦墓志》进行鉴定,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并征调河南省博物院收藏。在河南省博物院一楼展厅内,《司马悦墓志》静静地仰卧在那里,志身黝黑含光,雍容之气夺人眼目。由于保护相对及时得力,志石完好,字口清新。笔者所得的拓片应是征调河南省博物院前所拓,观之俊逸拙雅、工整精美,字藏雄峻之风,满纸浩然正气,诚可宝之。
《司马悦墓志》出土于孟州市区3.5公里的城关镇斗鸡台村东西街。1979年农民修渠挖土时发现,文物部门对司马悦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取得。
司马悦墓原有土冢10米,周长100余米,当地人称斗鸡台,传说是唐代王公贵族在此斗鸡而修建的土台,村名由此而来。由于当地农民长期在此起土,后来只剩下2米高。墓室为单室砖筑,底方顶圆,穹窿顶。出土文物主要有数件精美的北魏青瓷和一盒墓志。该志盖长110厘米,宽78厘米,厚8厘米,上面刻“墓志盖”3字。志石长108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二月十五日刻。正书,22行,行32字,共有661字。因当时书碑例不署名,故无撰文、书丹者姓名。
司马悦,《魏书》、《北史》均有传,字庆宗,北魏司州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今属孟州市)人,征南大将军,贞王司马楚之孙,吏部尚书,康王司马金龙第三子。历任征虏将军、豫州刺史等职,封渔阳县开国字,官位显赫如志称。他在南北朝斗争中曾大战义阳三关(在今信阳)。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月七日,被白早生叛军杀害,这些和史书记载无异。然而司马悦被杀和埋葬时间,史传失记,而志文详载,因此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更有价值的是《司马悦墓志》的书法被称“三绝”。一是以墓志原石为绝。同是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10月,原墓志已佚,现传世为何绍基藏明拓本。二是以墓志新近为绝。该墓志出土新近,其笔画锋芒俱在,形体棱角无损,这在传世碑刻中奇缺。三是以书法艺术精美为绝。墓志661字,整篇章法严谨,雕刻精细,字字劲健出神。
《司马悦墓志》在魏碑书体中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魏碑书体在北魏时期经历了孕育期、发展期到成熟期。北魏碑刻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随着两汉经济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一种新的思想解放,人的个性得到突出发展,文化得以繁荣。再加上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汉化,与南朝通使求书,人们力图走出隶书的固定程式,使书体写起来更为方便,不受拘束。其实楷书还在隶书盛行时期,在民间已缓慢、隐约地形成和发展着。可以说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一个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度期,直至隋唐楷书才真正成熟。魏碑书法早在孕育时期,如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王兴之夫妇墓志》具有姿态新奇、笔笔方正、纵跃自如的特点,并带有粗朴风格;到成熟时,如《张猛龙碑》,变得十分严谨秀丽,主横多为方笔,点画方圆兼有,捺笔遒劲有力,具有新鲜活泼的意态。而《司马悦墓志》书法艺术则代表魏碑书法的发展期,他的书法形体刚健,结构紧凑,气均力匀,俊逸雅拙,运笔着实而自然飘洒;结构上以方严为尚,笔画之间搭配紧凑、对应巧妙,主体结构严密稳当,给人以里紧外舒,潇洒大方之感。与仅相隔十多年的《张黑女墓志》和著名的北魏《龙门二十品》中尉迟、元详、杨大眼等造像记十分相似,堪称魏碑体中之上品。特别是新出土不久,志石完好,字迹清朗,棱角突出,刀锋毕现,《龙门二十品》和其他早已出土而遭残损的魏碑不能与之相比。
魏北书法的基本特点是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由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悬腕行书,可以不受局限随意地“八”方用笔,而避免雷同,故而笔笔均到位,字字有厚度。正如《兰亭序》中“之”字20次不重复;米芾《蜀素帖》中9个三点水偏旁个个不同一样。凡学书者,不临魏碑,则为憾事。同时,不下一般苦功夫,是很难学到的。北魏书体流传迄今,仍具有生命力。《司马悦墓志》属国家一级文物,1997年志石被征调至河南省博物院,在石刻馆中展出,志盖存孟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