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340 北魏 《大魏赵谧墓志》

2016-04-06 10:04:5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大魏赵谧墓志》全称《大魏故持节龙骧将军赵谧墓志铭》,北魏景明二年(501)年岁次辛巳十月壬戊廿四日乙酉造。志长方形,纵45.2厘米、横36.3厘米。青石质。有界格楷书。志文12行,满行15字。志共计152个字。每个字2.5cmX2.5cm。2003年出土于河北赵县赵州桥之西南。全石保存完好,无一字缺损。

《赵谧墓志铭》,近年出土于冀南赵县古封斯侯国故地西封斯村。此合墓志为青石质盝顶式,志盖未契题签,造于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迄今逾千五百载矣。志石全文12行,满行15字,字径7厘米许,凡252字,无一字纤毫损缺,书法精整。贞石藏于当地民人之家。

 

《大魏故持节龙骧将军定州刺史赵郡赵谧墓志铭》铭文:

    远源洪休,与赢分流。族兴夏商,锡氏隆周。曰维汉魏,名哲继进。行义则恭,履仁必信。笃生君侯,体苞玉润。文以表华,质以居镇。含素育志,非道弗崇。声贞琁响,迹馥兰风。贵闲养朴,去竞违丰。形屈百里,情寄丘中。报善芒昧,仁寿多褰。辞光白日,掩驾松山。深灯灭彩,垄草将繁。德仪永往,清尘空传。
    魏景明二年岁次辛巳十月壬戌朔廿四日乙酉造

 

 此墓志铭甚为简括,赵谧卒之岁月、年寿、历官、祖考至妻若子,诸“繁文缛节”之弁言皆略也,其官位、郡邑、姓氏、讳字,则著之于首题。古人简而要、不事铺张之文风,可为吾曹法之。以首题之“持节、龙骧将军、定州刺史”诸官位而言,愚以为此乃朝廷赠假之官位,其生前之官位则逊之。赵谧卒后,朝廷追美,下诏赠之,哀荣也。是志为竖长式,予人别开生面之感,颇有古风。盖墓志滥觞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至北魏中后期,铭辞前多置弁言,志石多呈方式、且志盖相合,遂成定例。

 墓志主人赵谧,惜乎《魏书》、《北史》列传皆不载,故其事功不可考而知也。铭辞为四言六韵七章,韵语高古,词理高华,颇尔雅可诵。首句云:“远源洪烋,与嬴分流”,言其氏族所出,渊源有自,肇始于古帝少皞氏之嬴姓。品藻其平生德操之“含素育志,非道弗崇”句,于今人立品、立德,犹可借镜。是志文字别体殊多,尤以铭辞第一行之“嬴”、“族”,第六行之“报”,极为罕见,或仅为此志所独有。第一行“族兴夏商”之“商”字,借用“啇”字,殊为不妥。商、啇不通假。啇,音释,和也;音嫡,本也。南北朝碑志石刻多有是病,别字之多,尤以北朝为甚,不知凡几。《颜氏家训》云:“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故是志之别字,不足为怪矣。

北魏书法,蔚为大观,或碑、或志、或摩崖、或造像记,俱以托石而寿,为真书之冠冕。晚清以降,学真书者,多祖习之。细审此拓,契刻精细,沟道深刻,字口分明,如同初制。书法契刻,俱堪颉颃。其书法方严峻整,无犷野拘滞之习。笔画爽朗,法度森严,神采奕奕,非善豪翰之士而不能为之,诚盛魏之正宗也。通篇观之,首尾呼应,铭辞与志石相宜,有“量石裁文”之妙,章法之和谐谨严,为墓志所鲜见也。界格之故,行列分明,然字间亦有柴池参差之美。余素喜金石书法,得此初拓,物聚所好,洵乎有墨缘也。展玩之次,对其赞赏不置。是拓之流传,俾有助于临池者多矣哉!岁次癸未四月十五日,识于倦鹤斋。

 在我国书法史上,把北朝的石刻称作北碑。北碑最盛行的时代,当推北魏,所以才有魏碑之称。后人称魏体,魏体它继汉隶之后几百年间,完善结构体系,达到成熟开宗立派,独领楷法之先河。为隋龙藏寺碑开辟了楷法之门。当今多少同道以唐楷为荣,理应先知汉到魏几百年一大成功是转体变法,而唐楷象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等人,都来源魏体的间架结构,甚至到清朝的馆阁体三百年间,而只是在笔画上方变圆、竖画变弯而已。千百年来没有大的突破,象现代许多书法家所总结的楚图南先生的弯,舒同先生的圈,这只是谈两位先生的书法特点,但没有象甲骨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随之汉隶,魏楷;以后楷书只是小变而已。近千年来没有哪种字体能像魏碑在短短几百年间而大变法度,创造了魏体。

    新出土的这块大魏墓志完全可以和龙门二十品相媲美。此志刻石人并非民间乱刻之作,石匠十分遵守墨迹,可以说此志书刻俱佳,在魏碑中亦属罕见,是广大同道习书之妙品。

    该拓片为专业水平拓出,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很高,原石为私人所藏家。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