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489 唐代 欧阳询小楷《李公墓志》
墓志:
公諱譽,字安遠,隴西狄道人也。水行膺運,大啓鴻名。雲氣降祥,世官命氏。飛將立功,克昌之道弥(彌)盛;武昭分派,霸業之助有云。曾祖僧養,随(隋)贈使持節、大將軍、荊淮浙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毓德埋照之幾,卷懷前代;追遠飾終之榮,見旌身後。祖〔和〕,周司徒、肅文公。 和邦國而五教以寬,理陰陽而四時不忒,父廣達,随(隋)柱國、成(城)陽公。武藝絕倫,英姿秀出。效彰沙瀚,績著蕃(藩) 維。 公長發慶靈,近資遺訓。才望既華,民譽俄遠。儀表煥以傍照,靈府豁以洞開。捎雲蔽日之姿,雖因地勢;衝波截流之志,將運天池。随(隋)大業中,以功臣之子,授正平縣令。雖庭中宇下,非駿驥所遊;文陽縵陰,異割雞之用。猶心存治術,勤恤民隱。喪亂方始,闔境蒙賴。尋而帝將遷德,情切樂推。舉全邑而會兵幾,寧唯仗劍;命前驅而清馳道,是用分麾。拜銀青光禄大夫、絳郡太守。仍從麾旆,問罪商郊。授右一統軍。即行軍總管也。尋封正平縣開國公。利涉河廣,非復滹沱之疑;先據永豐,還符敖庫之說。屈突通未悟興王,尚乖同德。公率領驍銳,頻破支軍,尋與大軍相會。仍納降款,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又進平弘農,即鎮陝部。【皇上親御戎軒,載清湹(瀍)洛,授公行軍總管,頻破賊徒,授光禄大夫。武德元年,除上柱國、右武衛大將軍。 華陽衝要,控馭遐遠。連率之重,允歸才望。除使持節、總管梁興通洋巴安集七州諸軍事、梁州刺史。 武德二年,定封德廣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以內營總管從皇上平劉武周於晉陽。軍還,授右翊衛大將軍。】又從平王世充,擒竇建德,滅劉黑闥,梟徐圓朗。攻戰之術,氣冠萬夫;賞命之行,並驅三傑。六年,出為使持節、金宜南豐遷洵房六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公數年之中,總督二部,王化伊始,風俗未和。糾之以威刑,訓之以禮教,聲績之美,獨擅當時。八年,入為右衛將軍。以本官授行軍總管、權檢校晉州都督。貞觀元年,大義功臣用弘賞典,別食益州,封戶三百。仍除使持節、都督潞韓遼澤四州諸軍事、潞州刺史。公以兹善政,牧此精民。雖雨資雲行,仰資上聖;而崇山增海,允屬共治。二年,授右光禄大夫、行懷州諸軍事、懷州刺史。三河隩壤,萬里承風;歲序未移,頌聲載路。尋以疾歸於京師,拜左光禄大夫。惟公感淳粹之淑靈,稟清明之雅量。博文約禮,妙盡師資。觀德曲成,自然神悟。竦貞幹於百尋,振長飆於千里。韞嚴凝之氣,則廩(凜)若秋霜;懷溫潤之姿,則暖如冬日。通知四夷之事,暗合九變之圖。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確乎難奪,卓尔(尒)不群(羣)。不為寒暑易心,不以未藍改質。載佇興運,永慨橫流。叶井(經)緯之謀,識真人之讖。負青霄而遠逝,背丹穴以來儀。與絳、灌而比肩,爲微瀘之稱首。功成身退,寵命愈隆。運促道銷,行哥奄及。以貞觀七年八月十六日薨於雍州通義里,春秋五十 九。皇情軫悼,賵贈加等。太常考行,諡曰密公。粵以八年,歲次甲午,正月甲戌朔廿四日丁酉,葬於高陽之原。前夫人劉氏,彭城人。祖昶,上柱國、秦州總管、彭國公。風度宏遠,有大功於周室。父豐,開府儀同三司、廣武郡公。識懷明悟,標令望於隋氏。夫人言容表德,柔順為姿。來自公門,降嬪君子。未及偕老,遽先朝露。武德元年九月十六日薨於京宅,春秋卌二。爰及兹辰,終此同穴。世子哀纏巨痛,思切寒泉。用刊貞石,式旌重壤。乃為銘曰:
昌緒洪源,崇基華胤。 帶地成紀,極天增峻。 積德蘭薰,重光玉潤。 克生才子,培風遠振。 偉哉風力, 煥矣儀形。 含姿赳赳,擢秀亭亭。 雄圖壯志,武緯文經。 將探呂穴,且應樊星。 炎政不綱,神州亂象。 聖 皇膺運,賢臣效響。 道照經綸,義深歸往。 繾綣心腹,綢繆慶賞。 萬方靖亂,九伐乘幾。 常參秘策,畢從戎 衣。 出總形勝,入衛宮闈。 鉤陳比象,冕服增暉。 望空窮紀,浮生觀化。 照乘銷華,連城埋價。 灼灼徽範, 冥冥長夜。 泉路有窮,芳塵無謝。
《旧唐书·李安远传》
李安遠者,夏州朔方人也。隋雲州刺史徹子也。家富於財,少從博徒不逞,晚始折節讀書,敬慕士友。襲父爵城陽公。與王珪友善。大業初,珪坐叔頗當配流,安遠為之營護,免。後為正平令。及義兵攻絳郡,安遠與通守陳叔達嬰城自守。城陷,高祖與安遠有舊,馳至其宅撫慰之,引與同食。拜右翊衛統軍,封正平縣公。武德元年,授右武衛大將軍。從太宗征伐,特蒙恩澤,累戰功,改封廣德郡公。又使於吐谷渾,與敦和好,於是吐谷渾主伏允請與中國互市,安遠之功也。後隱太子建成潛引以為黨援,安遠固拒之,由是太宗益加親信。貞觀初,歷潞州都督、懷州刺史。歷任頗有聲績,然傷於嚴急,時論少之。七年卒,追贈涼州都督,謚曰密。十三年,追封為遂安郡公。
近编欧阳询《李誉墓志》法帖,需要撰一介绍短文。遍查资料,所获甚少。关于该志的镌石时间,亦说法不一。“百度百科”载:“《李誉墓志》是唐代碑刻,公元641年镌立,欧阳询小楷书写。……《李誉墓志》约立于贞观15年,同年欧阳询逝世。可能是欧阳询最后一篇墓志。”贞观15年即为公元641年,而遍读《李誉墓志》全文,其中并无“贞观15年”之说,但言该志为贞观8年者,却有明确记录。以下是我找到的相关根据及我的分析。
一、志文曰:“(公)贞观七年八月十六日薨于雍州通义里,春秋五十九,……(贞观)八年岁次甲午正月……葬于高阳之原。”由此可见,李誉贞观7年亡故、贞观8年出葬,终年59岁的事实在志文中记录的清楚、明确,也是符合民情常理的。如说墓志是在贞观15年镌立,此时已是墓主出葬的7年之后。为何先葬而后志,实在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墓碑和墓志虽然都是介绍墓主情况的刻石,但其形制和放置位置却完全不同。相比墓志,墓碑为高大的长方形石碑,在墓主坟冢之前露天而立;墓志却是与棺木同时下葬,置于墓室之内。正因墓志石长期埋在墓内,避免了天然风化和人为传拓与破坏,所以墓志多数保存完好。墓志一般为纵横几十厘米的方石,配有石盖。由于墓室之内空间所限,志石纵横鲜有超过1米者。如果李誉死后属于先葬而后补墓志者,志石又将如何放入墓冢之内?难不成为了迟到的墓志,要将埋葬了7年的墓冢挖开不成?
二、《旧唐书.列传第八》载:“(公)七年卒,……十三年,追封为遂安郡公(《新唐书》中亦有相似之记载)。”由此见,李誉葬后5年,获得过一次皇帝追封。如墓志为贞观15年所镌,就应将贞观13年受封之号加入志文之中。而现在志文首行的头銜中并无追封之銜职,文中亦无受封之记录。受皇封,在那个年代无疑是光宗耀祖的天大荣誉,而墓志又是为官者一生成就的总结,皇帝加封之大事,岂有不记入墓志之理?
三、我国古今均有夫妇亡故后二人合葬之俗,有否可能李誉先亡,其妻后故,而在葬妻之日、开启李誉墓冢之际将志石放入墓中的可能呢?略查志文,也无此种可能。《李誉墓志》载:“前夫人刘氏,彭城人,……未及偕老,遽先朝露。武德元年九月十六日薨于京宅,春秋卌二。爰及花辰,终此同穴。”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之父)登基之年,为公元618年。此处说,李誉的原配刘氏(“前夫人”。可见前夫人死后李已续娶了“后夫人”)先李誉15年亡故,终年42岁。因此,李誉死于前夫人之后。李誉下葬,是打开先妻墓冢,二人“终此同穴”的。这一点,志文记录确凿。
我整理的《李誉墓志》简介如下:
李誉墓志,全称“唐故左光禄大夫上柱国德广郡公李公墓志。”正方形,高、宽均为58、5厘米。四周志墙镌12属相图案。志文36行,行36字,实存志文1249字。该志出土时间、地点不详,约于2014年春夏之际披露于网络。该志志文由唐臣欧阳询书写,小楷,字幅约1厘米,贞观8年刊石。
衷心期望李誉墓碑早日出土,以与墓志相映欧书之不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