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分享 > 正文

读懂“谢赫六法” 学会欣赏中国书画(六)

2016-05-11 11:51:52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以学习的目的进行仿习,这是中国艺术的传承方式,自然被沿用了数千年;以流布的目的进行临摹,这是谢赫“六法”中所说的本意,在印刷技术尚未被广泛运用的古代,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方式,自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以牟利的目的进行复制,甚至作假,制作赝品,这一“仿习”和“临摹”的“副产品”,则非谢赫提出“传移模写”的初衷。

 

仿习临摹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方面的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如果不是被唐代书家冯承素、褚遂良等人模写,今天我们也就只能在文字的记载中读到关于兰亭序的历史了。

 

兰亭集序《冯本》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其中首推《冯本》,《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兰亭集序虞本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兰亭集序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兰亭集序定武本》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子慧黄勇小楷兰亭集序  

兜底儿网签约书法家子慧黄勇从元赵孟頫入手,上追二王,下课文征明、王雅宜。力求在法度、线条、质感上与古人相吻合。

 

 

(全文完

 

相关热词搜索:谢赫

上一篇:读懂“谢赫六法” 学会欣赏中国书画(五)
下一篇:买房赚十年,藏画富三代,未来最富有的,是懂艺术的人,未来最富有的,是懂艺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