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505 唐代 李世民 《晋祠铭》
《晋祠铭》,李世民书,行书,28行,行44字。藏山西太原晋祠。晋祠为祭祀唐叔虞之祠,唐太宗起兵时曾祷于此。天下统一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重莅此祠,为报神之恩,亲自撰文作铭并书之。铭为行书,以行书写碑,过去很少见到。此碑书法遒劲,风神洒落,颇有韵致。是李世民的代表作之一。
晋祠特有的人文地理优势,使其拥有了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除散见于各种历史典故之外,主要体现于晋祠现存的文物和祠区内外的碑碣。
粗略统计,保存于晋祠内外的碑碣约有400余通,除少量刻于唐、宋两代之外,大多是元明清各个朝代所刻,形成了晋祠碑碣的序列,不乏丰碑巨碣。随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和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文存石亡或者剥蚀漫漶,有的已经成了断碑残碣,但仍有不少碑碣依旧灿烂辉煌,令人叹赏。保存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两通完整的大碑,就是晋阳灿烂文化的真实见证。
东面为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系李世民亲自撰书的原碑,称《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清乾隆挂匾时称为“贞观宝翰”,今人称之为仅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行书珍品,模拓流传,从古至今其风不衰;西面则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杨育根据旧拓片摹钩上石,刻成的复制碑。《晋祠铭》碑身高1.95米,宽1.20米,厚0.27米,行书,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全文1203字,额书“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9字为飞白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介绍《晋祠铭》的文章和论文林林总总,层出不穷。本文试图就唐太宗李世民何时何种情况下立碑于晋祠、其书法艺术究竟如何两方面作简单阐述。
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于晋祠,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原因。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作为隋朝皇帝杨坚的外戚,被封为太原留守,而李世民作为太原公子,其年轻时代都是在晋阳度过的,所以和太原有着特殊的感情。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以晋阳为根据地,高举义旗灭隋建唐,李世民认为晋阳是 “王业所基,国之根本”之地,后世曾先后置晋阳为北都、北京,其地位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并列,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曰:“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当时的晋阳规模已经是可想而知了。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亲率六军,浩浩荡荡东征高丽,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却以失败而告终。贞观十九年(645年)十月,回到了发基之地太原。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带领群臣游览晋祠。李世民在辅佐其父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之前,曾经跪拜在唐叔虞的脚下,祈求神灵保佑他们旗开得胜,平定中原,成就帝王之业。如今,他已功成名就,大权在握,来到了晋祠,便触景生情,感慨万分,既有往日祈祷成功的还愿之思,又有对沧海桑田变化的无限感慨,便欣然“树碑制文、亲书之石”(见《册府元龟》巡幸),完成了一篇千古流芳的翰墨。在《晋祠之铭并序》碑额上标明写作时间,“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即公元646年。
那么,《晋祠铭》的书法艺术又如何呢?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还是具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对书法的特殊兴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尝以金帛购王羲之书迹牞天下争赍古书牞诣阙以献;第二,亲自为房玄龄撰的《晋书》作王羲之传,作为皇帝他的这一举作是历史上惟一的;第三,把书法列入科举取士的内容之一。
李世民非常喜欢书法墨宝,尤其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笔墨,他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收集。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经常临摹,体会其中笔法兴意,领略其中天然韵味,不但珍藏在身边,而且经常与大臣如虞世南、魏征等嗟商研讨。他十分珍爱王羲之《兰亭序》的墨宝,每日临摹,长期不懈,据说,太宗死后,把《兰亭序》真迹殉葬于他的墓中。传说,有人盗昭陵时,曾见墓中有 “钟王(王羲之)墨迹,纸字如新”。大概这就是《兰亭序》的真迹,难怪诗人陆游有诗曰:“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正因为李世民有如此雅好,所以,盛唐时书法翰墨盛行一时,唐代书法家人才辈出,朝中大臣也出了几位墨宝大师,如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字作为后代学子学习的楷模,几乎是家喻户晓。
李世民在书法艺术上造诣颇深。他在其书法艺术实践中还总结出自己的理论,主张“虚拳直腕,指实掌虚”;他在《论书》中写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由于李世民喜欢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墨宝,又师事唐代名书法家虞世南,所以他的书法遒劲雄奇,有一种飞逸自然的神韵,独成一格,深得王、虞的精髓。《淳化阁帖》中他那洒脱飘逸而有大家的行草信札,令人百看不倦;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太宗《温泉铭》拓片,再现了他的精彩书法艺术;在嵩山少林寺《赐少林寺主教碑》中,他亲笔签书“世民”二字。清人王佑作诗评价李世民的书法:“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洲,虞褚欧柳俱拜倒”。
《晋祠铭》和《温泉铭》是李世民临摹王羲之墨宝最得意的两篇力作,只可惜《温泉铭》早已佚失,只留拓片流传于海外,故《晋祠铭》碑拓尤为珍贵,其书法遒劲有力,神气浑沦,变化多端。其中“之”字就有38个写法,千姿百态,形体各异;笔势流逸洒脱,加之刻工精细,笔锋尽见,保存了原书的神韵。飞白体九字,确乎笔走龙蛇,骨骼雄奇,气势宏大,结字用笔正是《书小隶》所谓的“隶书飞白”,隶书的笔法,用飞白写成,又有奇妙的变化,有飞仙鹤舞之态,显示出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上的较高造诣。清人齐羽中评论:“其书气象涵盖,骨格雄奇盖俨然开创规模也。其书结字用笔,颇似怀仁圣教序”(三晋见闻录)。《晋祠铭》与当时的僧怀仁集王右军书 《圣教序》,在书法艺术上可以说是难分伯仲。唐朝将其拓片作为国宝,视为珍奇,赠送外国宾客作为礼物。(见《旧唐书》东夷传) 经过千年之后,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唐碑石质剥落极为严重,文迹模糊,庸工刻凿,字失其形。为了保存这一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太原知县周宽与杨二酉请长于书法的杨育募钩旧拓片上石刻成新的复制碑,字迹宛然,历历在目,虽然难以完全反映原碑的神韵,但原形未失牞字迹清楚,神形逼真。杨二酉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专门记载了这次复制碑的过程,并将其文字刻在了复制碑的左侧。杨二酉(1705-1780年)字学山,晚年号悔翁,晋祠镇南堡人,雍正甲寅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乾隆时任翰林院编修,台湾学政。他 “工书善画,长吟咏”,“长于古文辞章”。回归故里后,潜心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对晋祠的名胜古迹进行了保护修复工作,为晋祠留下了许多名匾,对晋祠名胜颇有建树。募钩者杨育,字大田,号损斋。《晋祠志》记载:“书法超群者、悔翁而外,厥惟者亭先生——”说明杨育是晋祠一带书艺超群、才华横溢的著名书法家。
清代复制碑出现之后,很多文人学者认为,原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原作,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往往忽视了清代复制碑。其实,就其历史价值而言,原碑作为文物古迹而存在;而清代的复制碑,对于我们研究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内容、书法全貌,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