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543 唐代 张旭 《郎官石柱记》
《郎官石柱记序》是张旭楷书存世的唯一遗笔,方严工整,功力极深,很难设想是出于『立性颠逸气『倜傥闳达』的『草圣』张旭之手。宋代苏轼曾分析道:『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于草者。』张旭的楷书功底正是其狂草的坚实基础。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拓本前后有胡孝思、王世贞、王鏊、翁方纲、钱泳、吴荣光、何绍基等十余人题跋。历来评价甚高。苏轼云“作字简远,如晋宋人。”黄山谷更云:“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如《集古录》云:“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柱记》真楷可爱。”黄庭坚云:“长史《郎官厅柱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苏轼云:“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行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观赏《郎官石柱记序》,可窥其艺术特点集中体现在这些一方面: 一是此作严谨中显宽博。通观此碑规矩方正,法度谨严,用笔精到细致,丝丝入扣。典雅、平和、简静的二王笔法充溢于毫端。在字的结体上,作者运用外紧内松的结字方式,略展横势,使整个字势方中见圆,尤显出字内中宫的舒展宽松。在行距和字距排列上的宽绰,也避免了因用笔严谨而导致拘谨局促的现象。
二是此作静态中蕴动势。此碑势态静穆、闲适、端庄,一派『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的气息。字字独立,却笔断意连,点画之间的呼应、映带,时隐现于出笔处,这给处于静态之中的楷书,带来了动势和生机。
三是峭逸中见沉着。此碑承袭初唐书风,字里行间涵泳着清健、劲挺、爽利的笔意,构成了全篇的基凋。作者在书写时又注意点画的顿挫、含蓄,使富有峭拔俊逸的楷书更显得沉着蕴藉,耐人寻味。
历代对张旭的《郎官石柱记序》的评价甚高,如欧阳修在《集古录》中曰:『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柱记》真楷可爱二苏轼云:『今世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末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二黄庭坚亦评道:『长史《郎官厅壁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郎官石柱记序》之文由行右司员外郎陈九言所撰,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二十月刻,此碑原在陕西西安,石久佚。此册是罕见的宋拓本,曾为明都穆、王世贞、王世懋,清宋荦、叶梦龙等人收藏,并有王鏊、王氏兄弟等题跋。清翁方纲又作了长篇考证,对其推崇备至,是件较难得的楷书范本。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为官金吾长史,一说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工诗书,精楷法,尤擅草书,有『草圣』之誉。时与李白诗歌、裴曼剑舞并称『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