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550 唐代 薛稷 《升仙太子碑》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2006年05月25日,升仙太子碑作为唐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升仙太子碑》,蟠龙首,赑屃座,首身一体,通高6.54米,上宽1.58米,下宽1.74米,厚0.55米。碑青石质,阳面石质较硬,碑身上部界格清晰可辨,下部石花较重。碑阳阴刻武则天御制御书碑文34行,行满68字;碑阳所刻武则天御字2129字;薛稷书上下款33字;总字数为2162字。碑阴石质较阳面粗松,左部碑边圣历二年(699年)题名落款处漫漶,有字不可识读。碑阴刻字分四部分:碑额刻武则天《游仙篇》杂言诗,薛曜书;碑身上部刻圣历二年(699年)随行诸臣衔名,薛稷书,及诸王衔名、落款,钟绍京书(钟绍京所书诸王衔名已于唐时凿去);下部刻神龙二年(706年)相王李旦奉敕刊碑题记及诸臣衔名,钟绍京书;后人题字题诗等。
一,艺术价值:
武则天御书《升仙太子碑》之书法别具意韵,碑文横列竖行,字字独立,以今草为主,行书间之,有章草遗味。且结字谨严,草法规矩,章法疏朗,飘逸中而不失沉着,阿娜中而见刚健,有潇洒流脱,神逸翰飞之美,颇具雍容华贵的大家风神。碑阴题刻,集初唐三位书坛名家书法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被誉为中华女子第一碑。
《升仙太子碑》碑额题武则天刻意而为的“升仙太子之碑”六个飞白体大字,笔画中巧隐满数十只羽鸟,丝丝露白的笔画恰似翻飞的羽翼,喻寓着升仙太子驾鹤升仙的故事。
《升仙太子碑》拓片版本很多,因为后期有翻拓者,而清中期的完整的拓片非常稀有。目前可做为鉴定该类拓片真伪的标准器。
二,历史研究价值:
升仙太子,即王子晋,是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因而又叫太子晋,王子乔。先秦文献《逸周书》和《国语》中,记有王子晋的故事。王子晋天资聪颖,志向高远,有治国之才,年十五辅国,与父周灵王雍疏之争,废为庶人,因之郁郁不乐,未满十八赍志而终。王子晋殁后就葬在了缑山。东汉时刘向编纂了一本专论神仙的书《列仙传》,说王子晋喜好吹笙,能吹奏出像凤凰鸣叫一样美妙的声音。王子晋偶游伊洛,被浮丘公接到嵩山修练。三十多年后的一日,王子晋遇到了一个叫桓良的人,就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王子晋果然骑着仙鹤来到缑山,但人们只能远远地望着他,而不能接近。数日之后,王子晋恋恋不舍地向人们告别,然后驾仙鹤升天而去。于是,人们便在缑山为王子晋修祠建庙,称王子晋为“升仙太子”。
武则天为升仙太子王子晋行文树碑,是因为王子晋是她的先祖,是她的前朝。武则天于公元690年“革唐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她为了宣扬武周改朝立国的合法性,追尊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文皇帝,尊迁都洛邑的周平王少子姬武睿祖康皇帝,奉姬武为始祖。王子晋与姬武一脉相承,同为周室之后,因而也被武则天所尊奉。
公元1750年,一生风流潇洒的乾隆皇帝也来到中原。在祭祀嵩岳庙后,他沿着当年武则天的足迹来到缑山,缅怀在此驾鹤升仙的王子乔,并留下石碑一通,上写:“缑岭葱茏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孜孜求治犹多愧,无暇重翻学道篇。”
2006年,升仙太子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