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599 唐代 颜真卿 《乞米帖》
颜真卿《乞米帖》,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6.5×16.5厘米。凡4行,计44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据宋.欧阳修《集古录》云:“此本墨迹在余亡友王子野家。子野生于相家而清苦甚寒士,尝模帖刻石遗于朋友。”米芾《宝章待访录》云:《乞米帖》“真帖楮纸在朝请郎苏澥处,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关中安氏,士人多有临拓本。此卷古玉轴,缝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题跋。”后真迹迷失。可见北宋时,已有临拓本传世。《忠义堂帖》不见“舜元”字印及诸人题跋,当是以模本入石者。
《乞米帖》释文: 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辛,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译文:
我不擅长谋生的活计,全家人已经吃粥吃了好几个月。现在,粮食又吃完了,心里更加忧愁。想到我们之间往日的深厚情谊,因而写信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借我一点粮食来让我渡过难关。麻烦到你了,对此我再一次请求原谅。真卿书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颜真卿(公元708―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他3岁丧父,由母亲训导成才,并得到草圣张旭真传。他一生刚正耿直,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在平定安禄山的斗争中立下显著功勋,最终为叛军所杀害。在中国书坛上,颜真卿集五百年雄健派之大成,而又最富革新精神,继王羲之之后把我国书法推向了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他所创造的“颜体”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开拓了中国书法艺术崭新的恢宏境界。颜体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颜体的端庄美、阳刚美为后世立则。颜真卿造就了在书法中的盛唐之音,成为盛唐气象鲜明的标志之一。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季明文稿》、《东方朔画赞碑》等。
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以致颜真卿“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可是,按理说,粮食再紧张,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影响到颜真卿家,因为他当时已官拜刑部尚书,知省事,封鲁郡公,按现在级别来套,大约比省部级还要高一点;况且他又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既有功劳又有苦劳,不说养尊处优,至少能做到衣食无忧吧。可是他偏偏就闹到了“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官做到颜鲁公那个份上,是很要面子的,可是他居然能拉下面子,向职级比自己低的同事“乞米”,无论如何,这不是件很光荣的事,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开这个口的。其实,像他那样的大官,养家糊口原本可以有很多“办法”,既然别的官员都能活得很好,都能“生事”而自肥,你为何不能呢?身为三朝元老,久经宦海,阅人无数,不是他不知道那些“生事”的办法,加之门生故旧遍于朝野,只要他稍稍动动脑筋,譬如卖官鬻爵,科举营私,收受贿赂,干预诉讼,巧取豪夺,都能大发横财。可是他却不屑于那样干,他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他一向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宁可“举家食粥”,宁可向同事乞求“惠及少米”,活得光明磊落。《溪山集》论载:颜真卿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著名艺术家黄裳说:“予观鲁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体无异也。”
书法界常有字因人贵的说法,不无道理。而在颜真卿这里,却是字因人壮,字因人重,忠贞正直的人格为其瑰丽书法添辉,骨力遒劲的书法为其雄壮人生增彩,做人与写字相得益彰,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空前圆满的统一。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极其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反之,若论书法,还有一些“另类书法家”也不能不提,象蔡京、秦桧,以及不少祸国殃民的一些大奸臣、大贪官的字都写得很好,堪称“大家”之流,可是一提起他们的人品,不由得就会引人“恨屋及乌”,遭人不耻。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时下,许多官员都喜欢研习书法,也多师从“颜柳”,那么,应倍加认真研读颜真卿的《乞米帖》,除了学习他的笔法筋骨,也学学他的“拙于生事”,廉洁自律,执政为民。当然,以今天的生活条件,各级官员,也不会因“拙于生事”而生活困窘,自然也无须再写《乞米帖》,我们需要继承的只是那种精神而已。
宋人米芾也评颜鲁公此帖:其“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的确,《乞米帖》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无价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研读《乞米帖》,可使我们得到双重享受,既领略了颜鲁公书法艺术的真谛,又受到其高风亮节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