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676 唐代 怀素 《苦笋帖》

2017-07-25 10:03:2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怀素传世墨迹草书欣赏《苦笋帖》,绢本。纵25.1厘米,横12厘米。正文仅2行,共14字。文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白”。是怀素传世墨迹法书中的精品。

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白。”《苦笋帖》怀素绢本墨迹,草书法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字径约3.3厘米,无年款。帖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帖后有宋米友仁、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又有宋“宝庆改元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内府图书之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正谊书屋珍藏首书”、“乾隆御览之宝”、“永瑆之印”、“恭亲王”等鉴藏印。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此帖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訢、戴滢等收藏。《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书著录。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释怀素,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徙家京兆,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幼年在寺院刻苦临池,自言得草圣三昧。后又游历长安,向颜真卿等书家请教,深研笔法,遂以草书驰誉天下,与张旭齐名,唐人李舟说:“昔张旭之作也,时人为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颠张狂素”遂成书法史上的名言。

  《苦笋帖》,从文句上看似为一通手札,上款已失。虽寥寥14字,却字字珠玑,神采焕发,最充分地表现了怀素草书的艺术特点。怀素的草书多用连笔连字,此帖第二行“乃可迳来怀素白”七字,连笔连字一挥而成,自有奔流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怀素用笔偏向瘦劲,结体疏放,有纵拔之姿,参差历落,呈现一派飞动景象,骤雨旋风,气势磅礴。在笔法上,怀素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引入草书,线条圆转活脱而刚劲矫健,回笔藏锋,笔势若断还连,左右揖让,疏密有致。结体欹侧飞扬而又平稳停匀,书风丰腴遒美。显示了他那巨大的创作魄力,真是功力深厚,技法精熟,锋正字圆,超妙入神。此帖书法极为精彩,瘦肥相宜,流畅生动,中锋用笔,轻重合度。安岐评此帖道:“墨气精彩,草书十四字超妙入神”。现藏上海博物。

  怀素为后人留下的不只是书法艺术,还有他勤学苦练的轶话。传说他早岁家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用芭蕉叶来练字。“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刻苦的精神由此可见。他学书写坏了的破笔,弃之山下,用土掩之,竟然成为“笔冢”,传为书林佳话。如此刻苦自励勤奋好学,足可为我们作楷模。

  帖前有清弘历题签和“醉翁逸翰”引首,帖后有宋米友仁、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庠等题跋,斯贴曾人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内府图书之印”。元、明、清以来,历经欧阳玄、项元汴、安岐等名家鉴藏。有“项子京家珍藏”等鉴赏收藏印数十方,乾隆时入清宫,后又为恭亲王、溥儒、周湘云等等鉴藏印。《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均有著录。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苦笋帖》。全贴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到怀素对茶的喜爱和渴望之情。“乃可径来”,一言以蔽之,由此推测,书家在生活中与茶的关系是何等密切。《苦笋帖》里有两样东西,一是苦笋,是一种蔬菜,古时荆湘一带多有生长笋肉色白,一般做法为炒、拌、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这种口味倒与喝茶很相似),是上选的下酒菜。二是茶,天然清爽、香气四溢、肚腹疏香、甘甜鲜爽。唐.封演《封氏见闻录》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降魔禅师,大行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学禅打坐,需要驱除睡意,茶叶不但可以帮助提神,而且有清心寡欲的助益。而且由于《茶经》得流传等原因,民间也是“茶道大行”。怀素的舅父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就是茶道高手,他《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诗中常常飘荡着茶香:“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因此可见,怀素的修行和交游环境中,茶的氛围十分浓厚。怀素喝着、啜着、沁透心脾、涤荡身心的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快感挥之不去,不书不足尽兴,诞生了一件感惠徇知的惬意之作《苦笋帖》。尽管没有醉酒时挥毫的那种戏剧性场面,却是乘兴偕茶醉,拈得神来笔,情深味厚。《苦笋帖》通篇“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出法度外畴”,点画粗细浓淡、结字大小正斜,线条柔中寓刚,神采飞扬。而挥写时的动作犹清晰可按,如“茗”字,草头取险成势;“名”字果敢铺毫,尤其表示“口”的两个点,神完气足,可闻金石之声,遇不经意中体现了书家功力之深厚。寥寥十四字,在钩连拗铁、简洁惊艳的笔画中,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跳动流淌旋律,以及非凡的气势,还读到了书家是那么地知茶、爱茶(难怪有人把此帖戏称为怀素的“乞茶贴”),书伴茶香,怡然自得。随着岁月的流逝,怀素真迹散失殆尽。据北宋《宣和书谱》记载,当时宫廷中珍藏的怀素手迹有101件,而如今所能见的只有几件,《苦笋贴》便是其中一件。或许是因为怀素的书法作品大多挥洒在“粉壁绢裳”上,时间一长便不复能见,《苦笋帖》也就成了书家传世书迹中的一帧茶书帖,堪称书林,茶界的一大鸿宝。此帖比起怀素的其他书作,少了些狂诡,增添了几分清逸与淡泊。《苦笋帖》沿着历史的河床流淌了一千多年,其墨迹至今仍散发着墨香和茶香。

  帖中所言之苦笋,又名甘笋、凉笋,野生于重山峻岭之中。中国是食笋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竹笋主要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拥有相当丰富的营养价值,其特有的粗纤维、丰富的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无污染的生长环境等已使其被认为是 最佳的绿色食品。其呈苦味的糖甙有刺激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该细胞有防癌解毒的功效;笋含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从而缩短胆固醇、脂肪等物质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故苦笋有减肥和预防便秘、结肠癌等功效。苦笋质地脆嫩、色白,清香微苦,回甜滑口;以春末出土的笋苞为佳。苦笋不但用为佳肴原料,而且还可入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东坡称赞苦笋“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岩蜜十发甜”;宋代另一大诗人陆游还亲自烹制苦笋,有诗曰:“薏实炊明珠,苦笋馔白玉……山深少盐酪,淡薄至味足。”中医认为苦笋味甘、淡、微苦,寒,有清热利尿、活血祛风功用,可治风湿、食积、咳嗽、疮疡等症。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下气化氮,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可见苦笋是医食俱佳的珍稀竹笋。<看山草堂主人 撰文>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这是李白对他的赞美,他是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 狂草书,但不见张狂诡异,而是一片清逸,浑然天成.据陆羽在《僧怀素传》中的描写是一位性情中人:“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

  怀素远游到长安见到了大书法家张旭的弟子颜真卿等人,获益良多 .

《苦笋帖》是稀世瑰宝,是怀素最为可靠的真迹。现在藏于上海博物馆。

学禅打坐,需要驱除睡意,茶叶不但可以帮助提神,而且有清心寡欲的助益。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是怀素的长辈,有诗为证《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这样的氛围,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法,这样的性情,这难得的几个要素聚到一起。茶香氤氲,茶烟变幻,勃勃的生机在流转.怀素一兴奋,千古流传的《苦笋帖》就在他腕底流泻而成.促成这种机缘的,是碧绿喷香的新茶?还是看似无情的上苍?

 

  此帖曾入宋内府,有“宣和”、“绍兴”印记。帖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内府图书之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正谊书屋珍藏首书”“乾隆御览之宝”“永瑆之印”“恭亲王”等鉴藏印。《苦笋帖》是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传世亲笔墨迹之一两行十四字, 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瘦肥相宜,流畅生动,中锋用笔,轻重合度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茶何时进入书法家的创作视野,目前能见到的我国现存较早的一帧茶事书法(或谓茶书法,或谓茶书帖)是唐代怀素的这张手札《苦笋帖》。其草书,诗圣李白在《草书歌行》中赞为“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宣和书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有趣的是,这个怀素和尚又偏偏耽于杯酒,这是佛门所禁忌的。但在怀素看来,酒耶茶耶皆为友,在其生命中同样重要,并使他在前人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里,找到了适宜于表现自我的艺术灵感和个性的光彩,这就是书法尤其是书法中的草书好一个怀素,他饮酒  “醉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陆羽《怀素别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醒后却书书不得”(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

 

  一天,他煮饮朋友送的新茶,看着流霞般的茶汤与上下翻滚的翠叶,天然清醇,香气四溢.怀素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又轻轻地呷了一口茶。任清清淡淡的苦涩在舌间荡漾,继而肚腹疏香、甘甜鲜爽.“好茶,好茶!真是上等佳茗。”

  怀素喝着,啜着,似觉“腋下习习风生”,仿佛那细烟茶晕轻扬佛前袈裟,寺院的两声茶鼓、三杵钟声犹在耳边回荡……

  他完全沉醉在茶韵之中。寺院环境与茶浸透心脾、涤荡身心的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快感,令他久久回味,挥之不去. 不书不足兴尽,一件感惠徇知的惬意之作——《苦笋帖》(因帖首有“苦笋”注二字,故名)诞生了“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尽管没有醉酒时挥毫的那种戏剧性场面,却是乘兴偕茶醉,拈得神来笔,情深味厚。 通篇“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外畴”(明·项元卞跋语)点画粗细浓淡,结字大小正斜,线条柔中寓刚,神采飞动.而挥写时的动作犹清晰可按.如“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名”字果敢铺毫,尤表示“口”的两个点,神完气足,可闻金石之声。于不经意中体现了书家功力之深厚.寥寥十四字,在钩连拗铁、简洁惊绝的笔画中,给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跳动流淌的旋律,以及非凡的气势,还译读到了书家是那么地知茶、爱茗,又是多么的需要茶(难怪有人把斯帖戏称为怀素的“乞茶帖”) 书伴茶香,意蕴无穷随着岁月流逝,怀素真迹散失殆尽《苦笋帖》也就成了书家传世书迹中唯一的一帧茶书帖,堪称书林、茶界的一大鸿宝 此帖比起怀素的其他书作,少了些“狂诡”,增添了几分清逸与淡泊《苦笋帖》,沿着历史的河床流淌了1000多年,其墨迹始终未干,至今仍在散发着墨香与茶香。

注:苦笋。苦笋是一种蔬菜。古时湘一带多有生长。笋肉色白,一般做法为炒、拌、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这种口感倒与喝茶很相似),是上选的下酒菜。今广东肇庆的广宁地区还产有苦笋。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