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729 北宋 李建中 《贵宅帖》

2017-09-28 11:59:13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李建中《贵宅帖》,纸本,册页,纵31cm,横27.5cm,行书,9 行140字。

释文:

  “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所示请改章服。昨东封须得出身歷任家状一本,并须赍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兼爲庄子事,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来回。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人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不知雅意如何也。侯亲家亦言可惜拈却。建中(花押)谘。刘秀才久在科场,洛中拔解,今西游兼欲只侯府主,希略一见也。”

  “谘”同咨,是公文的一种。宋代百官有事申述,皆用“状”,唯学士院用咨报,由当值学士一人押字。《贵宅帖》就是这样一篇咨文。文中主要说了三件事:先说与“东封”有关事宜,“东封”是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奉祀泰山之行;再谈“庄子事”;最后提到“刘秀才”,此人可能即《同年帖》中李建中的女婿刘仲谟。

《贵宅帖》作于李建中64岁时,书风沉着朴厚,具其所特有的“风骨俊整,骨肉停匀”的艺术美感。帖后明代刘日升七言诗题,称建中书有钟(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后学者效法。此帖曾经项元汴收藏,钤鉴藏印多方。明汪珂玉《珊瑚网书跋》、郁逢庆《郁氏读书画题跋记》、吴其贞《吴氏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复《平生壮观》等书著录。

  唐代书家虞世南在《笔髓论》“释行”一节中说:“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这段话可谓是对行书的一段精辟论述。行书作为一种带有实用性的书体,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主要实用特点是易识,书写相对快捷。但这并不是说,对行书的艺术要求就相对弱一些。实质上,恰恰相反,对其艺术性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为行书之美主要取决于点画和用笔的精美。在宋代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中,除了黄庭坚的最高成就在草书,其他三人都是以行书名世的,这就表明行书在宋代是—种很流行的书体,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书体。

  李建中在宋代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书家,但他也是以行书名世的。同代人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只将李建中的书法列为“能品”,并称其善笔札,真行尤精。故宫博物院所藏这件《贵宅帖》(见图)实际上也是—件行书信札。它纵30.3厘米,横24.2厘米,为纸本,通篇连款字计9行。李建中行书虽以欧阳率更楷书为体势,但在笔势和意趣上是以颜鲁公的行书为圭臬的,鲁公的行书用笔之意可以说被西台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枯笔,纯从《祭侄稿》中化出,像此帖第三行“去未审此来如何”、第六行“货可收拾”及第七行“雅意如何也”,差不多与鲁公之字如出—辙。

  此帖用笔苍润精美,气韵冲雅平和,但若与鲁公《祭侄稿》的高古气息相比,贝怯之较远,古人所谓的“书如其人”不谬矣。因为无论如何善学,气质不同,身世不~,其书之境界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西台只是学颜的好手,却不是妙手——妙者,则浑化无迹,渺空四远。对此,西台只能甘拜下风,朱长文将其作品列为“能品”堪为公允,亦不枉西台矣。

 李建中(945-1013),北宋书法家,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宝宅帖》、《土母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等传世。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