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742 北宋 范仲淹 《伯夷颂》

2017-10-12 11:40:2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十一月,已经63岁且病势危重的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知州范仲淹,应苏舜元(字才翁)书写《乾卦》之请,以其“字多,眼力不逮”,而楷书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伯夷颂》以赠。伯夷为商末孤竹君长子,孤竹君既定次子叔齐为国君,而叔齐却要让给伯夷,但伯夷不愿为国君而逃亡周国,后与也逃亡周国的叔齐劝谏周武王伐纣,终耻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饿死。韩愈称颂伯夷“信道笃”、“自知明”、“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范仲淹未写《乾卦》而书《伯夷颂》,应该是表白崇敬伯夷高风亮节的心迹,坚信自己的一生如伯夷那样信仰坚定,特立独行,自知甚明。

范仲淹的手书《伯夷颂》,为历代诸多名人称道并题跋,且至今被珍重、收藏。《范仲淹史料新编》汇集了自宋至清的106则题跋,有诗,有文,有题名,包括明代程敏政的跋诗。对此,笔者有疑,认为:程敏政确曾题跋,但为跋文而非跋诗。程敏政(1445—1499) 明代文学家。字克勤,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宪宗成化二年(1466)进士(榜眼),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篁墩文集》、《明文衡》、《新安文献志》等。程敏政是十分仰慕范仲淹的,其不少诗文表达了仰慕之意,尤其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称道。曾云:“气蒸波撼中唐句,后乐先忧一范心。”(《篁墩文集》卷八十九《小李将军岳阳楼景》)又云:“昔宋范文正公读书长白山僧舍,断齑画粥以自励,其后卒成峻功,建大名。说者谓三代以下人材,未有逾范公者,迹(考核,推究)是观之世,岂可以无志而偃然以士自名者哉?呜呼!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此不易之论也。”(《篁墩文集》卷十四《嘉兴县东塔寺四进士题名记》)又云:“范文正公之未第也,祷于神曰‘异时不获相天下,当为良医’,······先忧后乐之志,舍文正其谁与归?”(《篁墩文集》卷二十《德征堂记》)孝宗弘治元年(1488)十月,程敏政被劾免职,致仕还乡。弘治六年(1493)春,程敏政奉诏返京复职,取道苏州,特意拜谒了久已向往的范文正公祠,并赋七律二首,以表达对范仲淹的仰慕之情。其七律二首如下:

 谒范文正公祠二首

(一)

 

广庭端拜一尘无,门外清溪点绿芜。

 

三代伟人生庆历,千年遗庙托姑苏。

 

浅夫敢窃先忧号,盛德还征后系图。

 

徽国陋儒空仰止,海峰高绝倚天孤。

 

 

(二)

 

范家园脚步春风,皎日英标在眼中。

 

银杏十围家庙古,玉粳千顷义庄丰。

 

身当文正无双士,手授中庸第一功。

 

却走画廊看翠碣,朱弦三叹忆欧公。

 

  走(自称的谦辞)奉诏北上,道出吴门(即苏州吴县),伏谒文正祠下,得阅忠宣(范纯仁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忠宣”)、恭献(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卒谥“恭献”)诸遗像,缅想高风,敬赋二律,写贻公世孙从规(十三世),用致乡仰之万一云。                          

  此七律二首及诗后的说明文字,见于四库全书本《篁墩文集》卷八十八。诗中“后系图”的“系”字,《范仲淹史料新编》云:“康熙岁寒堂刻本《二范集》为‘乐’”。“倚天孤”的“天”字,《范仲淹史料新编》作“云”。“道出吴门”,《范仲淹史料新编》作“道吴门”。《篁墩文集》未收七律二首的落款,而《范仲淹史料新编》云:“弘治六年(1493)岁次癸丑春二月廿七日,新安后学程敏政谨志。”跋者,一般是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文字,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读程敏政的七律二首及说明文字,未见提及范仲淹书《伯夷颂》之事,因此,程敏政的七律当是谒范文正公祠之感赋,而非睹范仲淹手书之题跋。其实,程敏政写此二律时,尚未见到范仲淹书《伯夷颂》的遗墨。程敏政游范文正公祠,其“伏谒”、“敬赋”、“写贻”,也许感动了范仲淹世孙范从规,并引发了范从规让程敏政观看、题跋先祖书《伯夷颂》遗墨之意;于是,范从规于第二天带着先祖书《伯夷颂》遗墨,来到程敏政所停栖的船上,程敏政得以“拜观”,并予题跋。程敏政的跋文,把范仲淹书《伯夷颂》与其“先忧后乐”思想结合起来评议,颇有深意。四库全书本《篁墩文集》卷三十九,收录了程敏政的跋文,以及“拜观”、题跋的经过说明,如下:题范文正公手书《伯夷颂》后范文正公之学,莫知其师承,然每有所事知要,而不泛得圣门遗法。如在韩文中独取《伯夷颂》书之,隐然立懦廉贪(又作“廉贪立懦”,指使贪得无厌的人变得廉洁,使懦弱无能的人立志图强。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之志,与先忧后乐之语如出一辙。其余小者,若弹琴止记《履霜》一曲;大者,若摘《中庸》于《经》、《礼》中,授横渠张子(张载曾寓居陕西眉县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尤秦汉以来未有也。然则,学不知要,而欲大有所立于天下后世,乌见其可哉!走过姑苏,晋谒祠下,缅仰风烈,不胜怀思。既谒之明日,公嗣孙从规携此颂真迹至舟中,得拜观焉。窃附鄙意。《范仲淹史料新编》所汇集之题跋,依据的是现今尚存的《范仲淹书<伯夷颂>题跋卷》;笔者有幸看到题跋卷书影,程敏政的题跋确如《范仲淹史料新编》所言。那么,诸多题跋为何只有程敏政的文字不符合题跋要求呢?《范仲淹书〈伯夷颂〉题跋卷》珍藏至今,可以说历经坎坷。初,范仲淹书《伯夷颂》“以寄京西转运使苏公(舜元)”(宋范纯仁跋),后“流入秦桧、贾似道家,繇(自)贾遂没入官”(元杨敬悳跋)。“宋亡,流入北方,元李侯戡得之,因来守吴,举而归之范氏义庄。”(清宋荦跋)“始其家尝以摹本刻于义庄岁寒堂,至是,乃得真迹于二百四十八年之后。”(元牟巘跋)“明神宗时,曾入王弇州(世贞)质(抵押,典当)库,后仍归范氏,不取直(价值)。未久,主奉不戒,复失去,为云间贰守朱勋追得,复归祠中。”(清宋荦跋)“乾隆六十年(1795)春二月,主奉仪炯家壁邻延烧,先世手泽祭器为之一空,此卷亦为灰烬矣。”(清阮元跋)“事平归里,先君子多方搜罗,幸获原拓于渎川,思泐(雕刻)诸石。······重建岁寒堂落成,……于是断者斯续,残者斯全,以存文正公手泽。”(清范端信跋)正因为有如此诸多坎坷,所以有些名人的题跋于《范仲淹书<伯夷颂>题跋卷》中则不见。如元罗志仁的题跋云:“豫章先生(黄庭坚)集有此帖,跋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为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敬书山谷(黄庭坚)此跋以补缺遗。”杨德堂先生之《千年礼赞范仲淹》,录元邓文原跋范仲淹手书《伯夷颂》诗,云:“(一)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祐,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二)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网云:“范仲淹书《伯夷颂》卷在明代《铁网珊瑚·书品卷二》和清代《大观录·书法卷三》中有著录,现已下落不明。著录时邓(文原)跋犹存于卷后,不知何时为人割出。” 应该说,如今能够看到的《范仲淹书〈伯夷颂〉题跋卷》,当为残缺摹刻拓本。程敏政当年写贻范从规的有诗有文,而保存、摹刻、拓印《范仲淹书〈  伯夷颂〉题跋卷》时,也许丢失或遗漏了程敏政的跋文。笔者不揣冒昧,姑此浅谈,以就教于范学研究之方家。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