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747 北宋 苏洵 《陈元实夜来帖》
【规格】纸奉:信札一则。凡十行,计一百字。纸本,34.5x50.9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陈元实夜来至白面渡相晃。亦烦渠诊视,辱问及之。承美替不远,洵亦在十月末。此行甚以为挠,回程须在月末。气且仅属,而触热如此远行,恐亦运数使然耳。外事姑置勿问,胸次自安。饶城风波更多,未尝过而问也。坐此久而自息。食芹之美,不敢不献耳。洵再拜。
此札无上款,陈元实何人亦无考。但以帖中"触热如此远行","饶城风波更多"云云,以及笔迹来看,必与《致提举监丞帖》为一时之书。?据载,苏洵江南一游,交往者三几人而已。一为庐山圆通寺僧纳老。《乐城集·赠景福顺长老》诗序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纳禅师,留连久之。"一是虞州人钟荣。《苏诗总案》:"至虔,遇隐君子钟荣,同游马祖崖,人天竺寺,观白居易墨迹。宫师素不饮,裴设醴焉。"当时苏洵无名,旅途中还常有人与之争座位、床位。而此钟菜却甚为敬重老泉,故东坡白海南归时,还专程在虔拜望过钟荣的后人,以怀念父亲当年的际遇。除此之外,便是史经臣、史沆兄弟了。以此三者来看,给后者覆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果史经臣到了临江,遇上了兄弟赴狱的麻烦,又知道苏洵在虔州一带,是很可能委托如"陈元实"等带信给苏洵的。故苏洵在此帖中安慰之,云:"外事姑置勿问,胸次自安。"并向之述道:"饶城风波更多,未尝过而问也。坐此久而自息。"当然,苏洵收到此信的时候,史沆恐怕还未入狱,只知道一些迹象和史经臣的担心而已。同时,也尚未知道父亲的死讯,因之云"亦在十月末",大约指同路回川之意。"回程须在月末",大约指从虔州返回临江,或饶州(鄱阳)一带。《苏诗总案》载:"五月十一日宫傅卒于家,年七十五。""八月闻讣遂还。"讣讯在途中经历了三月。得此札时,想应在八月以前。帖中云"触热如此远行,恐亦运数使然耳",必在盛暑之中,而非入秋之后的八月。苏洵庆历七年举制策不第,对他的打击十分沉重,返川后,十年未出,潜心苦读,直到嘉佑元年携二子赴京应试。《忆山送人》诗云:"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故帖云"恐亦运数使然耳",表达了苏洵不得出路的怨愤与颓唐。此帖书迹亦与《致提举监丞》同,潦乱之中见性情也。
苏洵(1009年-1066年),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他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行列。
苏洵墨迹存世者仅此二帖:《道中帖》、《陈元实夜来帖》,十分重要。足可以佐证《书史会要》:"蜀人不能书,元皊间,轼以字画名世,其实滥觞于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