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973 宋代 米芾 《清和帖》

2018-05-31 10:41:48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清和帖》是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一幅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和帖是米芾书法作品的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划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

 

纸本,信札,行书,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尠(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此信札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约书于1103年(北宋徽宗崇宁二年)5月。此帖曾经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

 

《清和帖》是米芾写给友人窦先生的一封信,应是晚年的友人。信中提到与窦先生很久未见,表达倾慕敬仰之意。米芾并藉由描述夏初气候,询问对方起居生活如何?他接着自述年事衰老,却必须赴任官职,因此不能久留,恭敬地希望对方保重。当时米芾正准备前往汴京(河南开封)接任书画学博士。信中内容虽然简单,却表现了即将接下官职的心情。

 

米芾能接掌书画学博士,是由于蔡京的推荐。米芾比蔡京小四岁,两人很早就已认识。当时的蔡京并非政坛的权力核心,蔡京甚至在1101年还曾想投靠在真州任官的米芾。不过,蔡京之后在官场迅速窜红,而米芾之所以能担任书画博士的官职,或许正是因为蔡京的大力拔擢所致,然而,两人的友谊却变质为依附权位的交往,无法回复到早年单纯的友谊关系了。

 

"清和帖"是米芾的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划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

 

米芾(1051-1107)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1051-1108),北宋书坛的重要代表书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有“米襄阳”“米南宫”之称。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米芾较苏轼、黄庭坚、蔡襄,他可以说是创作力极强的艺术家,关于他的艺术故事广为流传,如遇石称兄、为了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不惜以死相要挟等。

  除了个性怪异,最受世人瞩目的还是米芾的书画作品。米芾一生创作无数,在书法上他主张“真率”,批评唐楷“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提出“意足”,他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不过,虽然他崇尚意趣,但在审美趣味上还是偏向魏晋传统,称自己的创作为“集古字”,在传统上米芾下了极大的功夫,加之自出新意,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的书法思想在他的书作中得到极力的显现,例如这幅《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写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五月(米芾五十三岁所书),纵28.3厘米横38.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米芾众多书作精品之一。

  这幅手札是米芾写给自己好友的一封信,信的开头“芾启。久违。倾仰”表达了与友人久未见和对其的敬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这里点明了季节和气候,借由夏天问候友人生活起居如何。“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虽然年事已高但由于收到诏令需要远赴上任官职,不能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尠(鲜)悚仄。”这里是希望友人能珍爱身体,随信赠米—斛,聊表心意。不必惶恐。“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唯独希望您能加倍爱惜自己,米芾顿首敬上。窦先生侍右应为米芾的自谦。

  这是一封辞别信,信里表达了对友人窦先生的敬仰和自己要赴任不能久留的遗憾,希望对方多多保重。米芾对自己的书信书写极为严谨,他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就艺术风格而言,通篇平淡中见险势、含蓄里寓变化。

  关于对书法的研习,米芾和同时期的大部分书家一样先从唐楷入手,后转入对魏晋的研习,他的这篇书作中,“侍”“清”“窦”等字仍见颜真卿的影子,尤其是“侍”的蟹爪钩的写法,“悚”“久违”等字的字形结构的安排也可见欧阳询《九成宫》里的险绝走势。至元丰五年后,米芾进入到对魏晋书法的学习,据说米芾学了《中秋帖》等魏晋名帖,王献之的纵逸也时常在米芾的书作中显现。

  苏轼称赞米芾书法“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而总体而言米芾在行书上成就最高。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这正是一篇八行行书,“启,久违,倾仰。”“不得久”“轻尠”“窦先”这几个字加重了线条的厚度,使第五行“珍爱。米—斛。将微”这几个字对比得更灵活生动,巧妙又自然地丰富了整幅作品的粗细变化,这种通过提按实现的书法作品中的无限变化和偶然的艺术效果,正是需要书法家日益修炼书法功力才能使“功夫”与“自然”在作品中实现融通。

  从整体风格而言,米芾自称自己的书法是“刷字”,尤其在他青年时期的书作更可见这种“刷字”带来的灵动和迅疾的视觉感受,而这一篇较年轻时所写更为沉着痛快,用笔温润含蓄,笔意仍见险绝和欹侧变化,整体的面貌更古厚而圆融。米芾称自己“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可见这和常年的“集古字”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这篇《清和帖》是米芾晚年的力作,苏轼赞扬米字“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王文治称他书法“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而作为米芾书作中的精品,《清和帖》可以说是学习书法者的经典范本,值得我们欣赏和去体悟其中的艺术况味。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