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115 宋代 朱熹 尺牍《与彦修少府帖》

2018-09-23 16:05:03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朱熹尺牍《与彦修少府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熹顿首彦脩少府足下:别来三易裘葛,时想光霁,倍我遐思。黔中名胜之地,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耳目所闻睹,足称高怀矣。然猿啼月落,应动故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门,释尘棼于讲诵之馀,行简易于礼法之外。长安日近,高卧维艰,政学荒芜,无足为门下道者。子潜被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驰数行上问。并附新茶二盝,以贡左右。少见远怀不尽区区。 熹再拜上问彦脩少府足下。仲春六日。

《致彦修少府尺牍》,凡17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56字。朱熹既作尺牍,无意求工,纯是一种无拘束的书写,然而其下笔沉着典雅,不越书家法度。通篇用笔坚实遒劲,笔画间的起承转合,脉络分明、精致严谨,毫无倾仄欹斜、狂怪纵奇之态。这篇尺牍字距较密,行距宽松。由于字与字之间的自然连贯,产生了富有弹性的节奏感,再由若干节奏段组合成完整的行。因此,朱熹的这篇尺牍行气特别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14岁丧父,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世称“朱子”。朱熹在书学艺术上的成就,虽然难以与理学相提并论,但在南宋书法史上所占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视。

宋人书法自苏轼、黄庭坚以下,大多讲究变化,追求放纵恣肆,主张表现个性。然朱熹不受时风熏染,取法唐人而上溯魏、晋。他曾说:“学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遂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至于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朱熹特别推崇钟繇,视其为“典则”。纵观朱熹墨迹,以格调与气息见胜。沉着古雅、骨力超拔的笔法,饶有晋人风度。其传世作品有《致彦修少府尺牍》《七月六日帖》《卜筑帖》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