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127 宋代 张孝祥 《临存帖》
张孝祥《临存帖》,纸本,行书,纵31.3厘米,横45.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此帖书法丰润端庄,用笔稳健不失流畅。论者称其书法“真面放,卓然有颜真卿风格”(《宋史》)。
鉴藏印记:“清容斋”(朱文)及项元汴等印。
历代著录:《式古堂书画汇考》。
释文:孝祥昨者过辱临存,仰佩敦笃之眷,不胜感著之极。畏暑如焚,神相行李台候万福。孝祥无缘往见,益以愧负。驰此少致谢悃。右谨具呈:应辰提干校书年契兄。六月日年弟张孝祥剳子。
张孝祥作为南宋初期著名文人,其文体靡所不该,而忧国慨敌的情怀无所不在。客观而言,张孝祥的文不如诗,而诗则不如词。其词"豪壮典丽",并不局限于一种文风,而尤以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为世所名。
总观张孝祥的爱国词作,字里行间无一不表达了他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金人统治下的北中国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概括了自绍兴和议、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词中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据说当时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词,张浚读了之后深为感动,为之罢席而去(《说郛》引《朝野遗记》)。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这首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可见其影响之大。
除却立意鲜明的爱国词作外,张孝祥的咏怀词也因其英姿奇气的高雅格调而为人称颂,此类写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娇·离思》《水调歌头·泛湘江》,通过对江上"处处风波恶"的描绘和对屈原的吊念,表达了自己"天涯漂泊"和无辜被黜的感慨,隐约而含蓄的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而通过笔下描绘的旷朗情境,亦展示了自我胸怀。这一种经常流露的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显然是受到苏轼很深的影响,譬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等,在清疏淡远的韵调中隐含着作者在饱受打击之后的牢骚不平。又如《念奴娇·过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谗毁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上阕描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湖景色,下阕抒发"肝肺皆冰雪"的高洁胸怀,被前人推为其词作中最杰出的一首。这类词作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但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除却同国事紧密相关的爱国咏怀词外,张孝祥的情词也别具风格。其情词深婉清丽,情切意深,佳作尤推思念情人李氏的几首作品,譬如《念奴娇·风帆更起》中,"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面对与爱人被迫分别,他的内心是自责而痛苦的,江月可以随人,而人不如月,身不由己,只能"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 又展现了词人另一面多情的内心世界。
张孝祥的才情也能从其随手拈来的早期写景小词中领略十分,这类写景词清雅流丽,其中有许多描绘临安景色的作品,譬如《西江月》中描绘西湖春色的"十里轻红自笑,两山浓翠相呼",或《菩萨蛮》中"吴波细卷东风急,斜阳半落苍烟湿"。临安不仅有清雅秀丽的一面,也有繁华热闹的一面,譬如《鹧鸪天·春情》中描绘的"杏花未遇疏疏雨,杨柳初摇短短风"、"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帘第几重?" 写出了杭州春日郊游盛况,读来仿佛入画境,春意盎然。-- 可见张孝祥词作无论选材范畴,还是表现手法并不局限一隅。
据说张孝祥"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初若不经意,反复究观,未有一字无来处……所谓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 (汤衡《张紫微雅词序》) 因为是凭借激情进行创作,所以情感连贯,热情澎湃,语言流畅自然,又能融汇前人诗句而不见雕琢痕迹。 查礼说:"于湖词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铜鼓书堂遗稿》),正概括了张孝祥词的基本特点。他写词也是有意地学习苏轼,评论者也多以为二人极其相似,如汤衡说:"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张紫微雅词序》)
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较词作流传之广,张孝祥的诗闻名度不高。较之词作,于湖诗追求的是另一种文学境界,韩元吉称之为"清婉而俊逸",他的诗明显受宋诗的气质影响,学杜,学苏,承受江西诗派影响。诗作内容包含对国事的忧怀,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羁旅感怀,其中尤以感怀诗最佳,其诗风的清婉俊逸,诗意的深隽奇正和诗韵的平实简淡。譬如《宵征》中"竹舆出林薄,十里月渐明,光彩散草木,凉意浸冠缨",风格较其词的豪气,诗情主体清淡。
张孝祥文章,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观《于湖居士文集》,文集十六至二十卷是他的政论、奏议、内外制等。这类文章,用词精炼,想法独到。较之奏议文,因张孝祥曾两任中书舍人,为皇帝代言,因此其四六应制文,词翰爽美,虽是公文,却并不呆板,气质古雅,晓畅自然,为时所誉。孝祥所撰游记不多,但所存数篇文字清隽,气质飘逸,写景优秀,譬如《观月记》。
张孝祥的书法在南宋一代名气甚著,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孝宗亦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遗墨"心实敬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南宋朝诸多名家文人,都对孝祥的书法推崇有加。陆游谓"紫薇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 -- 可见当时受欢迎程度之高。朱熹语曰"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 --赞赏之余,对其早逝也深表惋惜。杨万里称"张安国书甚真而放,然学之者未尝见公之足于户下者也。" -- 欣赏之情可见。更有曹勋,王十朋,岳珂,董更,谷中等,都对张孝祥书法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张孝祥书法作为南宋著名书法家,其渊源甚广。孝祥并不局限于一家之长,而是广学各家所能,从而熔铸出自己的风格。其中尤以"学颜","崇米"为著。他的书法,一方面有颜真卿书法遒劲雄伟,气势磅礴,苍劲有力之态,一方面也有米芾书法的笔势奔放,秀拔清朗的面貌。除了揣摩前人墨迹,勤奋苦练之外,他也虚心求教当时书法名家刘岑,提高草书水平。总体而言,张孝祥各类书体皆通,而行草尤具飘逸奔放之势--这和他本身潇洒不羁的性格分不开,但同时,其字个体本身极具颜体的阳刚之美,力道遒劲,"观之者壮",而力壮之下,却难掩其字清劲挺拔的英秀气质,正如"枯竹折松,驾雪凌霜"(曹勋《跋张安国草书》),可谓"笔力雄健,骨相奇伟,风格飘逸,气质清劲,并能自出新意"。他的书法盛行于南宋前期,在两宋书坛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1卷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全宋诗》亦收录其诗。
作品名称
词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念奴娇·过洞庭》《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西江月·阻风山峰下》《蝶恋花·怀于湖》《卜算子·雪月最相宜》《念奴娇》《多丽》《二郎神》《天仙子》《木兰花慢·紫箫吹散后》《水龙吟》《水龙吟·过浯溪》《水调歌头·泛湘江》《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散文 《观月记》
书法
《静安府帖》《临存帖》《关辙帖》《泾川帖》《柴沟帖》《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赵构:①张栻孝祥词翰俱美。 ②必将名世。
王十朋: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高名一枝桂,遗爱六州棠。出世才成佛,修文遽作郎。长沙屈贾谊,宣室竟凄凉。
张拭:谈笑翰墨,如风无踪。
杨万里: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
谢尧仁: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倏散倏聚,倏明倏暗,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
脱脱:张孝祥早负才畯,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
钱基博:①其诗文皆追摹苏轼;而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得苏轼之浩怀逸气,襟抱开朗,仍是含蓄不尽。 ②其词与辛弃疾同出苏轼。然弃疾恣意横溢,简直文势;孝祥则抗首高歌,犹有诗情;所以发扬蹈厉之中,犹有宛转悠扬之致也。至弃疾则张脉偾兴,而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矣。
正妻时氏:张孝祥正妻为表妹时氏,时氏当在1159年前卒于临安,除却简短的悼文三则外,《于湖集》中并无一词、一诗、一文提到时氏,双方感情应该是平淡的。
情人李氏:张孝祥23岁中状元时,秦桧党羽曹泳在朝堂上当众为女儿向张孝祥提亲,孝祥"不答",当时他的身份是未婚的。但其实,早在十六岁时,他便同一位姓李的女子同居生子,儿子张同之,后来终生至仕。但在当时,李氏一直没有在张家取得合法地位,族谱中亦没有将她的名字收录其中,从1971年偶然发现的张同之的墓志铭上,更附为证。宛敏灏先生认为,孝祥在与时氏结婚前,被迫将李氏与同之送走,李氏入道观出家,从此二人再未谋面。《于湖词》中本来有几首意义晦涩的情词因此得解,其实是张孝祥怀念李氏之作,如《念奴娇·风帆更起》,《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木兰花慢·紫箫吹散后》,阐述了词人对失去情人,痛别爱子的哀痛,悔恨与凄凉的心情。李氏究竟身份如何,这段感情因何要到被迫送别妻子,还是不解之谜,唯一可知的是,较之时氏,张孝祥对李氏的感情深厚得多。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皆力攻程氏专门之学,孝祥独不攻。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谕宰相曰:"张栻孝祥词翰俱美。"
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上郊祀之二日,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故事,殿试第一人,次举始召,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初对,首言乞总揽权纲以尽更化之美。又言:"官吏忤故相意,并缘文致,有司观望锻炼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又言:"王安石作《日录》,一时政事,美则归己。故相信任之专,非特安石。臣惧其作《时政记》,亦如安石专用己意,乞取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私说以垂无穷。"从之。
迁校书郎。芝生太庙,孝祥献文曰《原芝》,以大本未立为言,且言:"芝在仁宗、英宗之室,天意可见,乞早定大计。"迁尚书礼部员外郎,寻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庐杞下,孝祥遂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于是汤思退之客稍稍被逐。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复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次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复言:"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上嘉之。
除中书舍人,寻除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领建康留守,以言者改除敷文阁待制,留守如旧。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宋史卷 三百八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宋史载 "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们,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却是对张孝祥的政治立场有着不公正的评价,事实上,张孝祥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站在主战派的阵营中,而因此贬官数次。《宣城张氏信谱转》驳斥这种论断,说:"公始登第,出思退之门。及魏公(张浚)志在恢复,公力赞,且于敬夫(浚子)志同道合,故魏公屡荐公,遂不为思退所悦。或因公召对'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等语,谓公'出入二人之们,而两持其说',岂知公者哉!" -- 可作正解。
明代戏曲作家、著名藏书家高濂的《玉簪记》,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主要是脱胎于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并在明无名氏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和明《燕居笔记》中的《张于湖宿女贞观》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玉簪记》的故事并非全是高濂杜撰,应该说是确有其事。据清人雷琳《渔矶漫钞》记叙:宋女贞观陈妙常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正,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贞观,见妙常,写词调之:
碧玉簪冠金缕衣,雪如肌;从今休去说西施,怎如伊。
杏脸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对眉儿共眼儿,觑人迟。《杨柳枝》
妙常亦以诗拒之:
清净堂前不卷帘,景悠然;闲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独坐洞房谁是伴,一炉烟;间来窗下理琴弦,小神仙。《杨柳枝》
后陈妙常与张于湖故人潘必正私通情洽,潘告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即俗传《玉簪记》是也。
据说潘陈相爱后,不久陈妙常便珠胎暗结。潘必正去找时为父母官的老友张于湖想办法,务请其设法成全。张于湖笑道:"此事不难,你可以到县衙捏词说你幼与陈妙常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自有处置之道。"陈妙常别无选择,硬着头皮来县衙,呈上了状纸,惶惊万状地听候发落,只听堂上厉声道:"好个'清净堂前不卷帘',今天却是为何?"这当然是戏弄潘陈,于是大笑声中落笔判曰:
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浊之源,守不住炼药丹炉;动者静之机,熬不过凡情欲火。大都未撞着知音,多半属前生注定。抛弃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罗裳;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
张于湖通情达理,法外施仁,成就了一对美满姻缘。后来更是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闹成了传世名篇《玉簪记》有人戏作一诗以记这事:
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
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张于湖即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他为官"莅事精确"、"治有声绩"。其词风豪放激越,忧愤国事,长调《六州歌头》尤为感人。《江宁(南京)府志》对其有记。《玉簪记》本事就是发生他在建康留守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