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130 宋代 张即之 《佛遗教经》

2018-09-30 11:37:35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即之《佛遗教经》,纸本行书。纵28厘米、横867.9厘米。从北宋开始,禪宗初学者入门必读“佛祖三经”,所谓“佛祖三经”指的是《四十二章经》、《佛遺教经》和《沩山警策》。此帖《佛遗教经》是张即之70岁时书,即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现藏故宫博物院。

 

《张即之楷书佛遗教经卷》是宋代诗人张即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佛遗教经》为释迦牟尼涅盘前最后一次说法的记录,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汉译,是佛教重要经典。此卷书于南宋宝佑三年(1255年),署款"张即之七十岁写,宝佑三年夏至日",是张氏晚年写经精品之一。楷书取法唐人,个人风格鲜明。结字紧峭,用笔灵动而有呼应顾盼之势,人称"以行作楷"。原为经折装,后改为长卷。卷内有清高宗弘历引首、题识;钤有清安岐、乾隆内府、袁励准诸鉴藏印章。

 

张即之(公元1186—1263年)宋代书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张即之书法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

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后来,明代安世凤在《墨林快事》中亦曾云:“樗寮书,昔人斥为恶札。今评其笔意,亦非有心为怪,唯象其胸怀,原与俗情违逆,不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拔之可骇耳。自开天以下,千奇万异,何独字法不得任情哉!?”在这里,安氏既阐明了张即之书法的特色,又从“意趣”这一艺术的审美角度反驳了所谓“恶札”之说。

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毫无温润典雅之感。有人称之为“宋书殿军”。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保本庵记》、《大字杜甫诗卷》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