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151 宋代 岳珂 《郡符帖》

2018-10-22 11:55:44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岳珂《郡符帖》,纸本,楷书,30.3×4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楷书工整,是典型的宋代信札“剳子”格子。

鉴藏印记:“岳雪楼主人六孙昭鋆私印”(白文)、“许子仙鉴定印”(朱文)、“许烈之印”(朱文)、“受青”(朱文)。

 

岳珂(1183-1243),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岳珂著述甚富。居于金佗坊时,因痛恨祖父被秦桧陷害,著有《吁天辩诬》、《天定录》等书,结集为《金佗粹编》(28卷,续编30卷),为岳飞辩冤,是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又著有《桯(音听)史》15卷、《玉楮集》8卷、《棠湖诗稿》1卷、《续东几诗余》、《小戴记集解》(稿佚)、《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嘉定七年(1214),在嘉兴曾主修《嘉禾志》(未成书)。《桯史》以辨明“公是公非”为目的,通过对南宋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的记载,表现了他对主战派和投降派人物的鲜明爱憎。书中所载之事,大都翔实可信。如《乾道受书礼》、《(范石湖)一言悟主》、《开禧北征》等条,可补史传之阙。其中对文人轶事的记载,诗文作品的转录,可资辑佚、校勘,也有助文学史研究。

所著《玉楮集》8卷,有《三恬堂丛书》本。《棠湖诗稿》1卷,有《丛书集成》本。《金陀粹编》28卷,《续编》30卷,有清刊本。《愧郯录》15卷,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2卷,有《明辨斋丛书》本。《宝真斋法书□》28卷,有《丛书集成》本。《桯史》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岳珂(1183-约1242),字肃之,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抗金名将岳飞之孙。精鉴赏,工诗文,善写词。

 

或许受其祖父影响,岳珂的词多抒发爱国之情,属辛弃疾一类的豪放派。在书法理论领域,岳珂也很有建树,著有《宝真斋法书赞》。该书以著录其家藏的书法作品为主,突破了鉴赏著录的单一体例,附有跋语和赞语。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称:“这些赞绝大多数是韵语,包罗了诗、骚、赋等一切文学样式,充分地显示了岳珂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在书学主张方面,或许是家风余绪所及,岳珂评书法一贯坚持欧阳修、苏轼所推崇的人品决定书品的模式。鉴于自己祖父岳武穆被奸佞所害的切肤之痛,岳珂有着极其鲜明的是非善恶立场。他对当朝的大忠孝之人极力褒扬,对他们的书法也非常推许;但对奸邪之徒则大加痛斥,言辞之间犹能听到咬牙切齿之声。对于那些人品极差但书法很好的人,岳珂虽给予评语,但也是作为“反面教材”来对待。依此推测,岳珂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中规中矩、端正严谨、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态。事实也正是如此,《郡符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里赏鉴的岳珂《郡符帖》,纸本,楷书,纵30.3厘米,横49.5厘米,共19行,每行字数不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件书法作品整体风格一看便知是取自唐人颜真卿。除了颜字在宋代成为印刷体母本而被广泛传播外,颜真卿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岳珂取法的主要原因。此帖用笔严谨,轻重分明,点画清晰,一丝不苟,前后书写一致。我们可以猜想,岳珂在下笔时胸中常有一种正气凛然之感,所以他的用笔特别强调提按,仿佛不突出提按就难以表达其心中那股正气。但是这样做使得点画的形态和质感出现了一点问题:

 

首先,点画中段显得有些轻飘,特别是一些非常细的横画中段多是一滑而过。这是因为岳珂书写时过分强调提按,注意力集中在点画的两端而忽视了中段。清包世臣把这种现象称为“中怯”。纠正“中怯”的方法就是要用写碑的中锋逆行。另外,此帖中点画的转折处经常会呈现向上高高隆起的“垫肩”。这种结字一旦形成定式,则必然影响全篇的格调。

 

其次,从此帖中的单个字结体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心不稳、各部分比例失调等。但整体来看,作品还算比较协调。原因就在于岳珂采用了竖有列、横无行的章法。这样一些比例失调的字就可以通过灵活调整字形大小来达到和谐的样式。而且上下字之间偶尔运用一些穿插,也加强了前后字之间的统一,而不是给人松散的感觉。此帖虽然是工整的楷书,但并不显得那么死板。试想一下,如果此帖的章法用打界格的方式来安排的话,很多弊病就会立刻凸显出来了。这也是岳珂此作的一个成功之处。

 

另外,我们仔细观察《郡符帖》,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岳珂在书写时的态度应是毕恭毕敬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涉及到宋代一个比较独特的书信形制——札子。札子是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公文形式,到南宋时达到鼎盛,元代也被广泛运用,明代以后因其“繁文缛节”而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札子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用于下级上奏或向长官进言、议事;二是用于上级发布指令或下发公文。北宋时札子主要是公用,而到了南宋时出现了公文札子与私人信件合二为一的情况,甚至有的则直接演化为文人之间的私信。南宋时期札子的特点是形制完备,多提行书写,并且札尾一般必具全称——名曰“具全衔”。从艺术角度来看,南宋时期的札子章法多错落且有变化,但是书写多用端正稳重的楷书或行书以示尊敬,所以会显得拘谨且缺乏灵气。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