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154 宋代 魏了翁 《文向帖》

2018-10-23 10:49:24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魏了翁《文向帖》,行书,28.4×16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帖是魏了翁写给其姻亲至交的一通家书信札,为他四十八岁时的作品。该帖间行间草,落笔流畅,法度足备,气韵有余。

《文向帖》是苏州过云楼主人顾公雄1951年捐赠的308件珍贵书画中精品之一。位于苏州的过云楼始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是苏州望族顾氏珍藏书法名画的所在。第一代主人顾文彬开始,三代顾家人花了百余年的时间,收集了1000多幅书画碑版。顾公雄1951年临终前留下遗言:把珍藏的书画献给国家。顾公雄过世以后,家人秉承遗志,别于1951年和1959年将所藏308件珍贵书画一并捐献给国家。包括魏了翁的《文向帖》和元人虞集的楷书《刘垓神道碑铭》不但对书法史,而且对宋元史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魏了翁(1178-1237),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字华父,世称鹤山先生。1234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长沙)。庆元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魏了翁是南宋理学大师,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高“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其一生著述宏富,讲学授徒,弟子遍及天下,其学被称为鹤山学派。著有《鹤山全集》。

魏了翁书法各体皆能,清爽中有奇崛的意味。魏了翁传世墨迹极少,只有《文向帖》等二、三件作品。

南宋魏了翁行草书墨迹欣赏《文向帖卷》纸本,纵28.4 厘米 横161.6 厘米,拟为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魏华父时年48岁。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内容大致分前后两段:前端是指李全之事。后段指理宗赵昀初立,济王赵竑无罪而被奸相史弥远逼死之冤案。魏了翁亦受牵连其中,遂遭诬奏被贬。帖后署“九月二十八日”,即其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被贬谪后一个月而书,时年48岁。此件尺牍手稿书法十分精彩,笔致浑厚流畅,活泼自然,极受书坛推崇。其行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字体瘦劲质朴,格调直追晋唐秀逸之遗韵,近似宋代苏轼、黄庭坚洒脱的书风。笔法精熟,行草相间,相得益彰。线条瘦硬雄健,很有力度。结体于凝重之中见灵动,巧中愚拙,富有个性,如其为人刚正率意,以气势取胜。节奏起伏多变化,奇肆而流宕,字里行间流露出自然天成的意趣和爽利畅逸的神采。由于书写不雕不琢,不激不厉,随意挥洒,故有十足的书卷气。

《文向帖》现藏上海博物馆,是苏州过云楼主人顾公雄1951年捐赠的308件珍贵书画中精品之一。位于苏州的过云楼始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是苏州望族顾氏珍藏书法名画的所在。第一代主人顾文彬开始,三代顾家人花了百余年的时间,收集了1000多幅书画碑版。顾公雄1951年临终前留下遗言:把珍藏的书画献给国家。顾公雄过世以后,家人秉承遗志,别于1951年和1959年将所藏308件珍贵书画一并捐献给国家。包括魏了翁的《文向帖》和元人虞集的楷书《刘垓神道碑铭》不但对书法史,而且对宋元史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