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158 宋代 白玉蟾 《仙庐峰六咏卷》
一代宗师白玉蟾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人,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紫清,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山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幼丧父,母改嫁白家,遂易姓白。白玉蟾自幼聪敏颖异,7岁能赋诗,9岁能背诵九经,12岁参加童子试。他一生修道,身如浮萍,遍游名山胜迹,充满传奇身世和神秘色彩。白玉蟾是道教南宗五祖的实际创始人,“身通三教,学贯九流”,精通丹法、雷法。宋宁宗嘉定年间,诏征赴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名动朝野的才子。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能诗善赋,工书擅画,着述颇丰,成就卓着,集道主、诗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是海南第一位土产的全才式的名家大师。
笃志修道 名播天下
白玉蟾从12岁起跟南宋四祖陈楠(陈泥丸)学道,16岁“专思学仙,毅然就道”,青年时在黎母山一带活动。《琼山县志》载:“尝于在黎母山中遇仙人,授以洞元雷法,养真于松林岭,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之术”。白玉蟾的弟子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说:“得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长生久视之术,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出有入无、飞升隐显之法”.23岁只身渡海,拜师学道,云游天下。他在《华阳吟》中写道:“一从别却海南船,身逐云飞江浙天。走遍洞天寻隐者,不知费几草鞋钱”。足迹遍布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四川等省,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诸山。《琼州府志》说他“时或蓬头跌足,往来麈市;时或青巾野服,浮沉人间”。“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不管是修心、修性、修神,白玉蟾都十分强调一个“忘”字,以作为根本要诀。他说:“忘物、忘我、忘心、忘性、忘神”,就能“神全、性全、心全、我全”。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以内炼为基础,以禅理入道,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练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他创造性地融会三教,自成一派,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嘉定十一年(1218年),宁宗降玉香于江西玉隆宫,白玉蟾“为国升座,观者如堵”,从而名闻天下。后又被邀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竟有“神龙见于天”,钦差“具奏以闻”,宁宗皇帝看到奏折,龙颜大悦,“有旨召见,先生遁而去”。作为宋代道教南宗五祖、内丹理论家,白玉蟾曾立“建宗传法”之所,布道施法,“四方学者,来如牛毛”。他先后收留彭耜、留元长、陈守默、詹继瑞等人为弟子,改变了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一般单传的历史。白玉蟾着作甚多,着有《道德宝章》、《关元秘论》、《观物筌十论》、《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行世。
行吟江南 诗人情怀
白玉蟾自幼聪慧过人,又受到较好的教育,“天下有字之书,无不经目”,少年时代就显露出色的诗才。12岁赴广州应童子科考试,主司命赋《织机》诗,白玉蟾生发想象,不囿俗套,独出机抒:
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穿梭天外飞。
这首诗想象大胆,奇特,气势不凡,四座惊为神童。但它并不符合儒教“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主考官员觉得这孩子太狂傲而没有录取他。初试科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使白玉蟾幼小的心灵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他转而愤世嫉俗,改走仙道。在祖父故交陈楠师傅的启蒙点拨下,有灵气而好奇心强的白玉蟾走上了修道求仙的道路。他历经千奇万苦,饱尝世态炎凉,餐风露宿,居天定所,漂泊四方,历游了南宋半壁江山。祖国的大好河山赋予白玉蟾灵感,诗思泉涌,所到之处均留下优美的诗文。在这些诗中,他充分表达了对先辈道侣的追慕和敬仰,对山川壮丽景色的赞美和钟情,其中《景德观枕流诗》写得传神和忘情:
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
幽人一种泉石心,倚溪看此数椽屋。
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
山间惊龙啸欲飞,涧底银蝉清可掬。
敲磐愁惊晓鹭眠,停径坐看昏鸦浴。
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
清净取见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
客来坐此亦忘机,溪南溪北千竿竹。
全诗写得清新自然,俊雅飘逸,淡泊超然,体现了白玉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像这样的写景诗在白玉蟾的诗作中随处可见。他“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才华横溢,且行且吟,落笔成章。三教典故信手拈来,山川景致涉笔成趣,清新之中不乏仙韵,自然之中透着道风,别有情趣,独具风格。他的山水诗达到了很高成就,在《全宋诗》中多有记载。其七绝《早春》一诗入选《千家诗》: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着烟浓着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诗作清新淡雅,香色俱备,浓淡有致,远近有别,仿佛江南早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白玉蟾长年浪迹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夜深人静风起霜浓之际,免不了想家,他对遥远的故乡海南有着深沉的怀念和眷恋:
家在琼崖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
这大概是历史上,在诗歌文章中为这座海岛流下的第一行眼泪。在白玉蟾众多的诗词歌赋中,有对修道的感悟,有对人生的感慨,有对名山胜境的赞美,有对世事时政的评说,也有对民生忧患的爱国情怀。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坎坷的人生阅历,高超的写作技巧,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的文艺术才华,达到了“挥洒文墨,信笔而成”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苦行修道者极为丰富精神世界,秉持了古代文人学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的诗赋在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笔走龙蛇 尤妙梅竹
白玉蟾博学多才,除了道法高深、诗赋出色之外,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宗教家的身份与文人才华的绝妙结合,共同造就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白玉蟾。史载他“博洽儒书,竟禅理,善草书、篆隶,尤妙梅竹。”其弟子留元长说:“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以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白玉蟾的传世书法作品仅存三件。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仙庐峰六咏诗》是白玉蟾的行书作品,分别吟咏庐山的丹光亭、藏丹崖、梯云栈、听鹤台、宣诏石及整衣坛等六处景观。此卷用笔雅拙,纯任自然,而灵气满纸,飘飘欲仙。这与他“千古蓬头赤足,一生服气飧霞”、“笑携黎杖倚寒松,现世神仙一拙翁”的人生态度若合符契。白玉蟾的行书劲逸略纤瘦,笔法飘逸而俊朗,恬淡而冲和,洒脱自如。真正奠定白玉蟾在书法史地位的是他的草书。其弟子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如此评价:“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天朗气清帖》,可代表白玉蟾书法的最高成就。此帖神采清虚荡漾,龙翔凤翥,飘然飞动,给人一种高山流水,清泉洗心之感,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寄题足轩》是白玉蟾的行草作品,笔势清劲爽健,如风送云收,“用意超逸,作书有晋人格度”。此作品鉴藏印中有清代乾隆内府诸印,是传世的珍品。白玉蟾一生云游四方,常登临赋诗,落笔记胜,在道教宫观墙壁上的作品有多处,但现存的题壁书法已很难见到。据《江西通志》记载,丰城县始丰山、南昌府白仙岭等名山都有白玉蟾云游的踪迹。丰城县始丰山石壁上还存有白玉蟾手书“江南福地,始丰名山”八字。元代隐士黄玠,专门写过一首诗,赞赏白玉蟾的书法:“仙人白玉蟾,题诗留素壁。笔势来翩翩,矆睒不可测。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书画同源,书法之外,白玉蟾兼擅丹青。白玉蟾善画梅竹,且工画人物。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白玉蟾)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相传鄂州城隍壁林竹是其真迹,尝画祖师张平叔、薛道光及自己像。所画人物、梅竹,技法高超,对后代书画颇有影响。被称为“八怪”之首的金农自称梅花取法白玉蟾;而其人物画,评者以为有吴道子风韵。白玉蟾在其诗作中有数篇谈及画论,其中《画中众仙歌》评骘历代书画家,言简意赅,见解独到,可视为岭南地区较早的书画论着。白玉蟾醉心书画,非止游戏翰墨而己,而有资以悟道的考虑,用他的话说,“竹之清虚石坚硬,以此发明真心性。”其绘画作品遗存较多,有《修篁映水图》、《竹实来禽图》、《紫府真人像》、《纯阳子像》、《墨梅图四》等九件。自题诗云:“神府雷庭吏,琼山白玉蟾。本来真面目,水墨写缃缣。”
松林修炼 结缘儋州
松林岭,古时称儋耳山,儋州北部主山。《儋县志》载:“山在州东北二十里,高八十丈,旧多松树,顶上园耸,下分八脚,恰如三山聚成。山石皆五色,顶有石室,名博望台,高大可一丈,容人站立,山北有岩名北岩,高不及博望台,面宽大过之。仙人白玉蟾与高僧和靖皆曾修炼于此。乡人刻有神像祀,名‘白衣公’,祷叩殊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儋时赋《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此山钟灵毓秀,郁勃峥嵘,又得仙气名诗,故而明时评为儋州八景之一 ——松林晚翠。
白玉蟾青年时到松林岭修炼,从而与儋州结下缘份。儋州北部的木棠、松林、光村等地区,民间对“白衣公”的奇人奇事流传甚广,至今尚有年初一祀拜“白衣公”的习俗。《儋县志》还就松林山记载一段奇事:“前明许行人子伟,未第时,读书其中,蒙白衣显佑至发迹。后制为八仙贺寿仪注,以报感德。至今犹演习焉。”许行人是儋州镇大屯村痒生郭岐山的义子许子伟,中举后,先当塾师,后上松林岭白衣公庙苦读三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行人。从而更坛加了松林岭和“白衣公”的神秘色彩。此后,白衣公庙香火不断,求拜者甚多,民间也有一些村庄设有白衣公庙。据说白玉蟾在儋州留下两首诗,一首是《送春郊行》:“怨风怨雨总皆非,风雨不来春亦归。越乌残啼花影瘦,吴蚕眼老柘荫稀。枝头红绽梅初熟,口角黄干燕学飞,我亦欲归归不得,担头犹挂一蓑衣”。另一首是《山居》:“松竹成林云气深,洞门风冷绿苔阴。落花飞尽春山在,幽鸟声中动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