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220 元代 赵孟頫 《临兰亭序》十种

2018-11-29 11:02:1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赵孟頫 《临兰亭序》十种

 

钤印:赵氏子昂(朱文)

鉴藏印:旧田(白文)、伯畊(朱文)、西方之人(朱文)、严泽之印(白文)、严澂(白文)、道澈(朱文)、玄玄斋(朱文)、天池(朱文)、撄宁生(白文)、寓笔馆(朱文)、菰庐中人(白文)、严澂私印(白文)

徐邦达题跋:松雪翁酷爱兰亭序,其过目及临摹者,不知凡几。此缩临本尤美妙无匹。己卯春日得之京华客舍,輙题数语以志庆幸。徐邦达。

 

  元代书法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潮流,转而取法书圣二王,以继承、发扬古法的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和位置。领导书坛这场“革命性”运动的领军人物是一代宗师赵孟頫。赵孟頫学博才高,精力过人,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经史文学方面,他都有令人称道的业绩。尤为突出的,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其书六体皆能,抗衡唐宋,正好元史本传中所说:“孟俯家稻兮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赵孟頫在继承二王笔法的基础上,创建出儒雅遒劲、妍丽精绝、清和洒落的书法境界;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艺术个性,卓立於当时的书坛。卢熊说,“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爱好,他的书法不仅笼罩元代、影响明清,而且至今为人所重。前辈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潘伯鹰先生这样写道:“自从赵孟頫之死,到今日已经六百多年,还不曾再生出一个象他那样伟大的书家来”。这样评价赵孟頫是并不为过的。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四世祖赵伯圭是宋孝宗赵□的兄长。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四世祖受赐居湖州,这一支便称湖州人。生於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赵孟頫十二岁丧父,母丘夫人嘱其发愤苦读。孟俯勤学不倦“昼夜不休。性通敏,书一目辄成诵”。曾作过宋朝小官,“真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岁时,宋亡,居家潜心治学。三十三岁时被程钜荐存於元世祖。元世祖见到相貌英迈焕发的赵孟頫,十分高兴,称他是“神仙中人”颇得元世祖好感的赵孟頫,仕途顺利。累官至“翰林学士承合、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倒,推恩三代”。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告归还乡,至治二年(公元一三二二)卒於吴兴。

 

  赵孟頫天资高迈,功力过人,故能成其书法大业。宋濂云:“赵魏公留心字学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过,所以盛名光塞四海……”他不仅力追二王,而且力追元古,他对於古篆及隶书、章草无不苦心学习。尤其章草,因为有他提倡,方由中绝而复兴起来。

 

  至大三年(公元一三一○),五十七岁的赵孟頫终於得到了僧独孤所赠的定武兰亭帖拓本,赵大喜过望,曾先后为之题跋十三次。

 

  当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水边修赋诗,王写了一篇序言——《兰亭序》。这是一篇流芳千古写作俱佳的经典之作,其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一,其文章被选家叹为观止。《兰亭序》流传到唐太宗手中时,他为使《兰亭序》真迹永远伴随左右,乃命拓书人分别钩摹,作成副本流传世间。钩摹响拓,精细费时,在唐代已数难得之珍品,至宋代更不易得。於是,有人摹以刻石,其石在定武军州,遂称定武兰亭。此本时代及既早,摹刻亦值佳,遂成名帖。到元代,好的定武本兰亭,已不是能轻易见到的。贵为一代宗师的书法家赵孟頫也是挨到五十七岁才得到一本。他自称“一旦得此,喜不自胜”。喜不自胜的赵孟頫在兰亭跃语中,把对书法的心得、体会、经验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为研习书法者广开方便法门。

 

  他在跋语中说:“《兰亭》诚不可忽”,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取法二五,对於王右军的得意之作——《兰亭序》,自然格外倾心。他一生的所临《兰亭序》当不下数十万本,可惜今日已难觅踪影,幸好这件缩临兰亭的墨迹可以让我们大饱眼福,穿过六七百年的历史遂道,一睹一代宗师的翰墨风采。

 

  缩临兰亭高十三厘米,长三十二厘米,纸本。全帖字小如豆,应属小行楷范围。小字是赵孟頫诸体书法中最为精能的领域。

 

  鲜于枢说,“子昂篆隶正行颠学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袁桷说,“公作小楷,著纸如飞,每谓欧褚而下不足论”。倪云林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文徵明云,“文敏小楷精绝,殆无遗恨”。祝允明说,“子昂小字,精微妙丽”。从这些大宗师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赵孟頫的小字是推崇备至的。

 

  《兰亭序》共三百二十七字,中间有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其他如“感”、“怀”、“畅”、“会”等,都有重出重现,但是他的写法却个个不同。笔画多的字,变化尚容易些。而“之”、“不”二字,每字不过三四笔,细加分析,或从结构上变化,或从笔法上转换,总让人感到不同之处。既出奇制胜,又不离奇古怪。

 

  赵孟頫的临本,可谓遥接书圣传脉,全贴一笔不苟,颇有天然之趣,虽从规矩中来,却无一毫窘束之意,使人想见神仙蜕骨的风度。米芾有诗咏兰亭曰:“之字最高无一似”,试看赵氏临本中的“之”字,或舒展、或紧密、或出峰、或藏锋、或秀朗、或古拙,变化多而又浑然一体。《兰亭帖》中的一些细节,再赵的笔下屡有令人击节的再现,如“左”字,上面一横接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连笔翻转,在定武兰亭中不甚显豁,赵孟頫特意强调写出,留给后人无穷方便。兰亭贴中一些不常见的点划,如反捺等,赵都写得十分精密,十分到位。

 

  变化与统一是一对矛盾,一味强调变化,则风格不易统一,甚或野乱狂怪,流於低俗。一味强调统一,则千字一同,了无生趣,甚或一味滥熟,令人生厌。在笔力劲健,结字俊朗的基础上,寓变化於统一之内,出新意於法度之中,非大手笔难臻其境。赵临兰亭,生秀之韵,跃然纸上;兰亭风采,再现毫端。诚如当代书画鉴定巨擎徐邦达先生所言:“松雪翁酷爱兰亭序,其过目及临摹者,不知凡几,比缩临本尤美妙无匹”。

 

赵孟頫 《临兰亭》 26.5×81cm

 

题识:至元辛卯秋日,临褚河南禊帖正本。孟頫。

鉴藏印:石渠宝笈、何盦鉴赏、鸿绪、俨斋秘玩(四次)、崇恩审定、古歙程氏珍藏(二次)、溥儒、乾隆御览之宝、天水郡图书印、安希■印、程可庵书画记、竹窗、马卿(二次)、心畬、程伯奋父秘籍之印、双宋楼、乐我简静、可庵所得铭心绝品、怡老堂珍藏印、赐金园主人、程氏伯奋、溥儒长寿、旧王孙后纸:张师道、赵孟苸、仇远、叶必成、董其昌、梁清标、韩踖、高士奇、张照、永藜、崇恩、李瑞清、溥儒、程伯奋等十六家跋。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