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245 元代 赵孟頫 《心经》
此册原为清张若蔼旧藏,有“炼雪鉴定”、“晴岚居士”等印。乾隆时入清宫,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心经》原为手卷,入清宫后改为册页,并加装檀香木雕花夹板。《心经》前后的《观音像》、《韦陀像》是清人所绘。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
这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赵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它运笔自如,清润流畅,自成面貌,但细分析起来,却又感觉它笔笔字字都自有来历。我们知道,宋代书画艺术到南宋末年已走向衰退。马远、夏珪末流的画风,大多空阔粗疏,韵味全无。书法也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动神韵,传世的赵孟坚《自书诗帖》、文天祥《木鸡集序》,都说明了这种情况。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赵孟頫,力图矫正时弊,有所作为。如同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托古改制一样,他在书画上,也以提倡“贵有古意”,来振兴颓势。在书法上,他用心临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的字帖,力求从魏晋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但宋末元初时,已没有东晋人那种以玄风为背景的风韵。赵孟頫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智永原写本的神采也已有距离。这样,赵的书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现。加之晋人席地而作、悬空书写,与元代端坐高椅、据案书写的姿势截然不同,书写效果判若有别。这样,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而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的书风。
赵孟頫一心尊古、规模古人点划的临帖方式,对明清以来的书学影响很大。至于他借鉴行书的笔法与小楷的结体来写大楷,创造出一种别于欧、柳、颜体刚性楷书的柔性赵体楷书,则因其适应性强,大可书写匾额,小可誊录殿试大卷,影响就更大,试看元代刻书一律通行赵体,就可知赵字的风行程度了。
释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弟子赵孟頫奉为本师中峰和尚书
賞析:
《心经》册页装,3开。第1开前1开,是白描观音大士像。第3开后第1开.是白描韦陀像,后面第2—3开是明王稚登、清张英、张照、励宗万等人跋和原梁清标题签。每单开纵288厘米,横108厘米。此册原为清张若蔼旧藏,有“炼雪鉴定”、“晴岚居士”等印。乾隆时入清宫,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心经》原为手卷,入清宫后改为册页,并加装檀香木雕花夹板。《心经》前后的《观音像》、《韦陀像》是清人所绘。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
这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赵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它运笔自如,清润流畅,自成面貌,但细分析起来,却又感觉它笔笔字字都自有来历。我们知道,宋代书画艺术到南宋末年已走向衰退。马远、夏珪末流的画风,大多空阔粗疏,韵味全无。书法也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动神韵,传世的赵孟坚《自书诗帖》、文天祥《木鸡集序》,都说明了这种情况。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赵孟頫,力图矫正时弊,有所作为。如同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托古改制一样,他在书画上,也以提倡“贵有古意”,来振兴颓势。在书法上,他用心临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的字帖,力求从魏晋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但宋末元初时,已没有东晋人那种以玄风为背景的风韵。赵孟頫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智永原写本的神采也已有距离。这样,赵的书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现。加之晋人席地而作、悬空书写,与元代端坐高椅、据案书写的姿势截然不同,书写效果判若有别。这样,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而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的书风。赵孟頫一心尊古、规模古人点划的临帖方式,对明清以来的书学影响很大。至于他借鉴行书的笔法与小楷的结体来写大楷,创造出一种别于欧、柳、颜体刚性楷书的柔性赵体楷书,则因其适应性强,大可书写匾额,小可誊录殿试大卷,影响就更大,试看元代刻书一律通行赵体,就可知赵字的风行程度了。
赵孟頫所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只一本,此册是写给中峰和尚的。中峰释名明本,号中峰,元代高僧,主持吴兴弁山幻住庵。元仁宗曾赐号佛慈圆照禅师。圆寂后谥普应国师。中峰小赵孟頫九岁,但赵对中峰执礼甚恭。自北朝以来,佛教的信士往往自己写经或雇人写经以为功德。但所写经卷。均用楷书,赵孟頫用行书写《心经》。在写经史上是一个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