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202 五代后梁 荆浩

2018-11-07 11:44:2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出生地过去一直误为是山西沁水,实为河南济源。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

 

【名称】五代后梁 荆浩 雪景山水图
【年代】五代后梁
【简介】绢本设色,纵138.3厘米,横75.5厘米。(美)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山峦,其间有行旅人物点缀,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苍古之甚。整幅画面以墨取韵,以笔取其山水的大体结构得其阳刚之美,墨渲染见其仪姿得其阴柔之美。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

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

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此图以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

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荆浩 钟离访道图 轴(金/元人画)

147 x 74.8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此幅为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并于近期对外发布,董其昌题跋:“《钟离访道图》,又有《卸甲图》。此荆浩笔也。董其昌题。”

 

荆浩 西山归棹图轴(清人画)

弗利尔美术馆

 

荆浩 渔乐图卷(明清画)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荆浩(传)渔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周履清谓中国画“山水居首”。这话确是事实。但是在荆浩之前,一直是人物画居首位的,除李思训、李昭道之外,几乎所有山水画家都兼擅人物画,或者是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次之。真正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中国画首位并使之成为中国画主干的,乃是唐末的伟大画家荆浩。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于唐末,卒于五代初梁。河南沁水人,一说是河内人。按当时的河南沁水即今之山西省南部,河内即今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以北的沁阳一带,二地皆处太行山南麓,相距不远。属同一大地区。

  荆浩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能作诗,博雅好古。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荆浩退藏不仕,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常耕而食之。他摒弃一切功名富贵之杂欲,致力于山水画的创造和研究。他说:“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笔法记》)他经常登山,观看古松、怪石、祥烟……在他进入创作之前,尝携笔写生数万本,同时注意研究古代画法和画理。

 

  荆浩一边创作山水画,一面也进行理论著述、他所著的《笔法记》,被人进之秘阁。荆浩在山水画史上虽然处于极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他的生平,我们却知之甚少。

  从《五代名画补遗》书中,我们尚可知道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向荆浩乞画,并寄诗给荆浩云:“云幅故牢建,知君态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后来,荆浩果然画了山水图赠给大愚,而且还答了一首诗曰:“态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荆浩的画流传至今的,还有《匡庐图》、《秋山瑞霭图》、《崆峒访道图》等,其实也都不一定是他的真迹。

 

  荆浩自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可知荆浩的山水画是有笔又有墨的。荆浩的笔墨不是吴道子、项容笔、墨的组合,他的所谓笔乃是有勾有妓,他的所谓墨乃是有阴阳向背的效果,是山水画技法完全成熟的标志。

  又从荆浩批评李思训的画“虽巧而华,大亏墨彩”,以及赞扬王维“笔墨宛丽,气韵高清”,赞扬张澡画“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可以看出荆浩的山水画主要用水墨画成。

 

  现存的《匡庐图》,在宋代就被定为荆浩真迹,至今图上仍有宋人(原称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此作即非荆浩手笔,亦必近于荆浩的山水画,作为研究荆浩的山水画面貌,尚有参考价值。图中画的虽是江南庐山,然其生活基础仍是从北方的山水而出,其中石质坚硬,气势雄伟。整幅画上面留夭,下面留地。右下角临水浅坡,画几株松树,枝叶甚茂。左半画水,水中有一人撑船。向上绢幅的中间,危峰重叠,壁立千仞。正如米带说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而且山顶多置松树或“密林”。山腰和山脚各有院落一,山中飞泉数道,右面山中伸出一条小道,道上有一人赶着毛驴在行路。画的左下角至右面是静静的水面,远处和天色相连接,所以画的左下角、右面及上面空疏,其余密。原画是用水墨画在绢上,石法圆中带方,皴染兼备,层次分明,树枝瘦劲。整个山势峻拔挺峭,石质感很强。

 

  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画的山体现了北方山的特色。

  荆浩的山水画是前无古人的,他开创了北方的山水画派,他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荆浩本“业儒,通经史”,他早年未必不想入世—通过仕途而成材。适遇唐末大乱,他不得已而隐居太行山—过着出世生活,放情林壑,潜心诗画,于是道家思想占了上风。然而儒家思想亦不会完全消失。这在他的《笔法记》中留有明显痕迹。他登神钲山看大树“蟠虬之势,欲附云汉”,叹息曰:“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又云:“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他认为一个画家潜心于画,要寡欲,“嗜欲者,生之贼也”。他认为山水画的作用是“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这里,荆浩否认了用图画去做“明戒劝,著升沉”的政治工具,比宗炳、王微还要坦率。其实古代的山水画真的有“劝戒”作用者并不多,多是庄学之士用以自娱的方式。但它的社会功用仍然是存在的,这里所说的“去欲”、“纵乐”也可以说就是其社会功用之一。

 

  荆浩在《笔法记》中强调作画要“图真”。“图真论”乃是《笔法记》的中心之论,是继顾恺之、宗炳、王微的“传神论”,谢赫的“气韵论”之后的进一步说法。“图真”的本质就是“传神”、就是“得其气韵”,而不同于一般的形似。“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但荆浩并不排斥“华”。他说:“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华就是美,无华则不成为艺术,但华由实而得以成立方可称为艺术的华。“不可执华为实”。实就是物之神、物之气、物之韵,也就是“真”。所以荆浩提出的“真”乃是传神和气韵的更深切说法(唐人论诗论文最喜用“真”,李白诗论中对美的要求就是“真”)。荆浩所说的气“遗于象”乃是无气之象(形),乃是“得其形遗其气”的“似”,也就是“死也”。所以,不可以为“似”就是“真”。

 

  山水画要达到“图真”的目的,须明“六要”。荆浩所谓“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根据庄子思想,“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但自然界有时受到华伪的影响,“真”亦会被隐藏起来,被非本质的东西所埋没。所以,庄子虽然主张“法贵天真”,但对存有华伪的外表,他又强调用雕凿,所谓“既雕既凿,复归于朴”。荆浩的“侧拨大要,凝想物形”就是这个意思。

  绘画的真与不真,是品评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荆浩根据“真”的程度提出“神、妙、奇、巧”四个品第。这一点确实要比谢赫分等第、分名次要科学一些。

 

  荆浩尤提出了“忘笔墨而有真景”的不凡之论,这是一个伟大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切肤之谈。一个画家如果不能克服笔墨技巧的局限性,写景时还时时想着笔墨,是很难写出真景的。大艺术家直以自己的精神作画,笔墨只是流露感情的工具,作画时是忘却笔墨的。《广川画跋》亦云:“夫为画而相忘画者,是其形之适哉。”但这种忘却笔墨是平时长期修炼,将技巧融于精神之中的结果,所以荆浩云:“愿子勤之。”

  荆浩是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两方面都具有相当高成就的大家。

  他的《笔法记》继承了宗炳、王微为山水画传神的理论,提出了“图真”论。并第一次为山水画提出了“六要”的法则;提出了“神、妙、奇、巧”四个品第;以及有形病和无形病的注意要点。无疑地对当时和后世的绘画起到了指导作用。五代宋初,所形成的北方画派,都是直接受荆浩的影响,这些思想不能不贯彻到他们的绘画实践中去。

  兴起于盛、中唐的水墨山水画,到了唐末有了更大起色。荆浩一再强调笔墨,而置赋彩于“媚”、“华”,巩固了水墨山水画的地位。中国古代绘画,山水居首,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浩之说起到鼓舞作用。

  笔和墨本来只是绘画的工具,荆浩始赋给笔墨的新义,它作为中国画的技法和绘画效果,影响中国绘画千余年。

 

  荆浩不可忽视的画史地位还有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绘画史上“三家山水”,被史家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三家,犹诸子之于正经矣.”乃指关同、李成、范宽。关同是荆浩入室弟子。范宽、李成皆学出荆浩,北宋大诗人梅尧臣诗云:“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是说范宽一生学荆浩而未足,李成学荆浩仅得平远工。三家既为“百代标程”,而又皆出于荆浩.其后百代的水墨山水画家应当说皆受到荆浩的影响了。

 

  荆浩又是继李思训之后,专攻山水画的一位伟大画家,他把后起的山水画推入中国画的首位。荆浩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接晋宋隋唐,下开五代后千余年中国绘画的新局面。宋之后,元代的黄公望、倪云林,明代的文征明、唐寅等大画家都一致尊崇荆浩是山水画的大宗师。

  荆浩实系山水画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画家。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