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314 元代 虞集 跋赵孟頫书陶诗

2019-01-18 11:03:2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虞集 跋赵孟頫书陶诗

 

该册页纸本,纵32.7厘米,横4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前段赵孟頫草书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第六首,后接虞集隶书跋:“我朝书法当以松雪斋为第一,今观所书陶靖节诗,笔力痛快,无一点尘人俗气,继羲、献之后者,其在斯人与?乌乎!主人为予宝之。蜀人虞集。”

左下钤安岐“安仪周家珍藏”及他人诸方藏印,《墨缘汇观》著录。

此跋虽仅仅六行五十四字,却几首可以体现元人隶书的最高水平。元人书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表现在其他书体如真草,特别是篆书上,多偏重于复古,道流溯源,但隶书则偏重于守法。隶书起于秦而兴于汉,上承篆书,下启真(楷)书,由于更适应于笔法的丰富变化,从而使书法艺术开始脱离对文字变迁的依附地位而逐渐走向自觉发展,所以为历代书家所重视。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强寓款软”,它的蚕头雁尾、左波右磔的特点仍是篆书“委备”的含蓄存在,所以汉隶自有其淳古厚重的自然。但由于汉魏之后,楷、行书替代隶书成为通行书体,因此,这以后的隶书往往带有楷书笔画横平竖直的特点。这样就造成了隋唐以后隶书的平直呆板,古人所谓“世代压之,不能高古”就是指这种特点。试看元代书家吴睿、褚奂、俞和等人的隶书可知。再加上元人隶书不同于篆书的溯源,而是从隶书成熟甚至有些程式化的蔡邕、梁鹄、钟繇取法,有时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显得平板、单薄和雕琢。

虞集隶书前人称之为“人品高、取法古”。从此帖观之,虽笔划劲实,未脱元人笔意轩轾,但结态疏宕、体势错落,同取法于魏晋隶书的整齐化一而显刻板者自有不同,尚存东汉隶法高度成熟前的隶书典型。故陶宗仪称其“古隶为当代第一”是有所根据的。所以,虞集隶书墨迹虽仅此一跋,却在元代书法史上有特殊的价值。因此,虽为题跋,却应作独立而且重要的元人法书介绍。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为怀王时,已知虞集之名,继位后授之奎章阁侍书学士,进翰林侍讲学士,并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因虞集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子,所以顺帝即位后,他就谢病回乡。谥文靖。

诗文为当时大家,“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士大夫碑版咸出其手。粹成一家之言”。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并称“元诗四大家”。他主张宗唐宗古,以李白、杜甫为正宗,而又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人,提倡“舒迟而淡泊”的审美观。诗文风格谨严,但多模拟前人。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书法亦是大家,曾与赵孟頫同在翰林院共事,赵孟頫是他的上级,书法自然受到赵孟頫影响,观其作品,深得晋人韵味,清朗蕴藉之气不减赵氏。陶宗仪式《书史会要》称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明代书法家李东阳说:“书家者流,所谓人品高、师法古者,伯生殆兼有之。”书迹主要留于鉴赏题跋,传世作品还有《刘垓神道碑铭》墨迹本(上海博物馆藏)为大字真书,可见钟繇、苏轼笔法,曾为奎章阁篆印两方“奎章阁宝”、“天历之宝”,可见他的篆书在当时也很出众。虽为当时重要书家,流传作品不多,风格也不甚鲜明。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