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348 元代 康里巎巙 《述笔法卷》

2019-02-13 17:29:33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康里巎巙《述笔法卷》,草书。元统元年(1333年)书。按,康里于此作自题“至顺四年”,然文宗至顺仅三年。文宗至顺三年卒,宁宗继位,翌年惠宗立,改元统,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

 

  作品为纸本,纵 35.8厘米,横 329.6厘米。录唐颜真卿述张旭的笔法一文,书于至顺四年(1333)。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法用锋灵妙,流畅圆秀,有王献之、米芾草书遗意。该卷有明项元汴、清曹溶、宋犖、乾隆内府等主要藏印。

 

康里巎巎,1295年生,1345年逝世,色目康里部人。字子山,号正斋,恕臾,又号蓬累叟。蒙古族人,一作新疆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奎章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卒谥文忠。与其兄康里回回同为当时名臣,世称“双璧”。工书,善真,行、草书,楷书宗师虞世南,行草学钟繇、“二王”,旁及米芾,笔画遒娟清秀,转折圆劲流畅,神韵可爱,名重一时,评者以为赵孟頫以后,以书名者便是康里子山。自言日写3万字,可见他书法上的造诣是与勤学苦练分不开的。传世书迹尚多,有《谪龙说卷》、《李白诗卷》、《述笔法卷》、《秋夜感怀诗卷》等。

  《述笔法卷》,康里巎巎书法以圆秀胜人,此帖是其佳作之一。系节录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现藏故宫博物院。纵35.8厘米,横329.6厘米。计四接纸,103行。此卷末论云:“此文议论精绝,形容书法之要妙,今晓书意者莫如公。至顺四年三月五日康里巎巎为麓庵大学士书。”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1333),康氏时年39岁,正值精力充沛之际。他的书法刚劲圆秀,潇洒流畅,在元代后期有着较大的影响。卷中有明项元汴、清曹溶、宋荦,及乾隆、嘉庆内府等鉴赏印记。

 

 释文:

(仆乃从行归于东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书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须思妙。"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轻转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乎?"曰:“然"。

  又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曰:“然"。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

  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曰:“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予遂铭谢,逡巡再拜而退。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康里巎巎(挠挠,二声)(1295~1345)蒙古族(康里部),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蒙元时期书法造诣仅次于赵孟頫等人。字子山,号正斋、恕叟。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巎巎之仕履、生卒,《元史》卷一四三〈巎巎传〉:"巎巎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长袭宿卫"。"始授承直郎、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转秘书监丞"。"改同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监察御史,升河东廉访副使,未上,迁秘书太监,升侍仪使。寻擢中书右司郎中,迁集贤直学士,转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拜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迁领会同馆事,尚书,监群玉内司如故。寻兼经筵官,复除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行,留为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兼经筵官,升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复升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知经筵事,除浙西亷访使,复留为大学士,知经筵事。寻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提调宣文阁、崇文监"。"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时中书平章阙员,近臣欲有所荐用,以言觇帝意。帝曰:平章已有其人,今行半途矣。近臣知帝意在巎巎,不复荐人。至京七日,感热,疾卒,实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一"出任"秘书监丞"、"秘书太监",分别在延佑七年七月、泰定二年八月。巎巎之授"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应在元统元年十一月。而"奎章阁侍书学士"之莅、"翰林学士承旨"之初莅,则分别在后至元元年十一月、至正二年七月之前。巎巎在官值得称道的"政绩",见有反对撤消"奎章阁学士院"和建议恢复科举、修三史以及行乡饮酒于国学、褒赠唐、宋贤士等。此外,他还曾在"南坡之变"以后,以在任"监察御史",与丁哈八失、许有壬等一起上书论列铁失等"逆党"罪恶。在顺帝索观图画时,巎巎进行了"因事制宜"的"讽谏"。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