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420 元代 吴镇 书画《墨竹谱》
元代吳鎮71歲書畫冊《墨竹譜》,每開縱40.3厘米,橫5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墨竹谱》是元代画家吴镇赠予其子佛奴的画作。全册二十二帧,前两帧书写苏轼〈题文同画竹记〉,后二十幅画各种姿态的墨竹,每幅皆以草书题写画墨竹的要诀与心得,是一件书画合壁的佳作。此画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册首有明代王一鹏隶书“萬玉藂”三字。
此画册作于元至正十年(1350),时吴镇71岁,是画给儿子佛奴的。全册画竹诸态悉备,可谓得竹之真性情。册首隶书“万玉藂”三字为,为明代王一鹏所书。二十幅图,分别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成为后之学者极好的借鉴。
这套竹谱的图文组合最值得称道,画面上书与画的“经营位置”的创意:承前而启后。在宋以前,图上都不落文字,连作者的名款都没有。北宋开始,画上渐有作者姓名和时间的落款,开始时写得极小,或隐在画中,生怕影响了画面。至元代赵孟頫出,强调以书入画,不但注重用书法的笔法作画,而且其画上所题的诗、文也渐多,有时为记事甚至出现长题。
吴镇此《墨竹谱》册,在其丰富多变的构图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画之前已为题文预留位置。书与画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具文化意义的特色之一。
吴镇墨竹谱册从附图观之,图绘笋、粗竿、新篁、折枝共七八竿,错落有致。虽说吴镇墨竹宗文同,但他的画法与文同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同画竹,竹竿纡曲,竹叶密集,而以墨之浓、淡示叶面之正、反。吴镇画竹,却以墨色的浓、淡示竹竿之前、后,新篁以淡墨画枝,而以浓墨画叶。叶之长、短,似随意生发,但疏落简率,苍劲挺拔。短枝疏叶,笔不连而意贯,一似其题款草书,纵横跌宕,一气呵成。笔锋略秃,中锋撇去,凝厉而厚重。竹根植于土中,根畔短草丛生,前浓而远淡,增强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
此冊繪於至正十年(1350),係贈予其子佛奴畫作。全冊二十二開,前兩開書寫蘇軾〈題文同畫竹記〉,後二十幀分別畫新篁、嫩枝、老幹、垂葉、雨竹、風竹、雪竹等,畫竹或粗竿挺拔,或細枝臨風,古秀蒼勁,風神瀟灑。每幅皆以草書題寫畫墨竹的要訣與心得,誠為一件書畫合壁的佳作。
這套竹譜的圖文組合最值得稱道,畫面上書與畫的「經營位置」的創意:承前而啟後。在宋以前,圖上都不落文字,連作者的名款都沒有。北宋開始,畫上漸有作者姓名和時間的落款,開始時寫得極小,或隱在畫中,生怕影響了畫面。至元代趙孟頫出,強調以書入畫,不但注重用書法的筆法作畫,而且其畫上所題的詩、文也漸多,有時為記事甚至出現長題。吳鎮此《墨竹譜》冊,在其豐富多變的構圖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在畫之前已為題文預留位置。書與畫開始在畫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國畫不同於其他藝術的最具文化意義的特色之一。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工詩文,擅書畫,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大致目录
萬玉藂。(隸書)。西園王一鵬。觀梅花老子詩畫。乘興書此。鈐印三:一飛、太原生、扶搖九萬。
吴镇书苏轼题文同画竹记
小坡竹石
儗与可笔意
风雨竹
有竹之地人不俗
清风动脩竹
清风动脩竹、写竹破俗
晴霏晓日
悬崖竹
凌空有意
戏墨写竹
竹窗思閴寥
一片江南雨
梅花翁寄兴
简斋诗意
仿息斋画竹
迳深竹倚
轻荫护绿苔
清风五百竿
玄妙观竹
戏作雪图记
吴镇,中国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中国浙江省嘉兴魏塘桥人。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王一鹏(?—1501后)明代画家。字九万,一字启云,号西园、西园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