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485 元 杨维桢 《梦游海棠诗卷》
释文:
己酉春正月十三,夜夢群女御什伍。冉冉自绛雲西來迎余,至一所,見宮殿盤鬱,西之軒名紫极馆。問其竟曰:海棠城也,少選城主者,服雲羅袌,戴金星冠,帶流金之鈴。從者執節.出迓曰:余友食钩子來也邪?人間文口業填巳盡,虖未延升館,諸侍設醴作樂,席终,命一姝出胡麻飰一器,勸餐云:此于四十年前,在台所啖未盡餘糧也,自兹十九年後當至此,昔余主子其識之時,余謝別以詩二絕。主者復命一姝出銀光纸索書,詩曰:夜骑箕尾到西清。紫府仙官有我名。莫羡夫容城主好,芙蓉不似海棠城。二女溪頤客斷魂,鹃聲愁殺阮郎魂(昏)。海棠城廓君須記,飰熟胡麻第二番。
余嘗謂天地無神仙則已,有則是我輩人耳。陶弘景為蓬萊都監,李長卿為玉樓詞客,韓忠獻為紫真府人,石曼卿為夫容主者,呂獻可為群僊糾正,黄伯思為上帝典翰,陳伯脩為凌波仙客。朱希真為大閣僊伴,方朝散為玉華侍郎,蘸巫愎帧N峤裥心昶呤兴模质拍赆釣楹L拇鳎瑒t吾齡當上齊我祖楊佛子之年也。(佛子,會稽有傳,享年九十九,壯年病頰下瘤,遇仙移在背。)是月望日,會稽抱遺老人在雲間柱頰樓謹識,以遺吾鐵門諸弟子云。
杨维桢《梦游海棠诗卷》,纸本,30.5×67.3cm,书于洪武2年(1369),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他的行、草书的显著特征是点画狼藉,纵横奔突,以我为主,挥洒情性,独立不群,充满野逸之趣,创立了书法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典型。
王羲之的书法应是杨维桢行、草书的直接源头。首先,王羲之那东床坦腹的高旷逸致深深为杨维桢所称许,杨维桢在《览古四十二首》中写道:“羲之在东床,风操夙所称。蓝田誉转重,胡乃意不平。出吊曲在我,反恶固其情。以此悻悻死,无异匹妇轻。”王羲之崇尚的至情至性风操也正是杨维桢所羡慕和追求的。
杨维桢除了在个人情性上与王羲之有共通处外,各自所处的时代也很相似,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文人多奉行道家思想,归隐山林,以雅集清谈来表现自己的高蹈情怀。杨维桢生逢元末乱世,空有一腔热血,却屡遭排挤与弃用,只好选择归隐,醉心于诗文、书画、声色。
宋濂云:“(杨维桢)晚年益旷达,筑玄圃蓬台于松江之上,无日无宾,亦无日不沉醉,当酒酣耳热,呼侍儿出歌《白雪》之辞,君自倚凤琶和之,座客或翩跹起舞,顾盼生姿,俨然有晋人高风。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会稽(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授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他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及神话传说为题材。其诗好比兴迭出,奇想联翩,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开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传世书迹有《城南唱和诗卷》、《真镜庵募缘疏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