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529 明 朱元璋 《大军帖》

2019-05-15 11:39:54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朱元璋《大军帖》,纸本,行书,纵33.7厘米,横47.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来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频仍。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幅末有“朱”字花押。此帖书风健拔瘦劲,点画稚拙流畅,得自然生动之趣。

释文: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己。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

 

  自古“悲愤出诗人,乱世出英雄”。生于濠州钟离(今属安徽凤阳)的农民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丧失父母后入寺为僧,青年时代参加红巾军抗元并改名元璋,受郭子兴赏识而获得重用。有勇有谋的朱元璋经过10余年东征西战,在群雄逐鹿中最终胜出,1368年(洪武元年)奠都南京,中国社会进入大明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努力发展生产,注重文教事业,加强中央集权制建设,严惩贪赃枉法,国家实力迅速增长,开创了史上所谓的“洪武之治”。

 

  尽管朱元璋早年家贫受苦,未能受到良好教育,但出家后接受过佛家文化熏陶。朱元璋能写诗文,所作不乏雄莽豪放气势。像“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咏菊》)、“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咏燕子矶》)等均为不少人耳熟能详。

 

  朱元璋亦能书法,尤以行体、草书见长,还能榜书。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评价:“(明)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晚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亦称:“明太祖书雄强无敌”。但客观来看其艺术成就并不太高。这幅纸本行书墨迹《大军帖》(见图),就是他在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写给北伐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的手令,是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之一。

 

  该帖具体释文如下:“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已。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系其“朱”字花押)。”该手迹上另钤有“永瑢”、“张珩审定真迹”等五方鉴藏印。

 

  这件书法笔墨遒劲有力,率真流畅,字体深沉,章法不囿陈规。整幅手迹字体挺拔,生动自然,充溢着个人心性,不乏王者之气与风采魅力。

 

  通过朱元璋的传世诗作及书法墨迹可见,这些诗文书法皆如其人,大多富有帝王气魄。其实他并非像世上有人认为的那样,乃胸无点墨的一介武夫或草莽英雄。治国安邦,没有文化那是万万不能的!

 

 

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