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531 明 姚广孝 《中州先生后和陶诗》

2019-05-16 12:20:4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姚广孝《中州先生后和陶诗》,纸本,楷书,纵22.2厘米,横357.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书法古雅匀细,法度严正,瘦硬通神,悠然有静穆之气,充分体现出道衍中年时深厚纯熟的艺术功力。

《明·姚广孝法书选:小楷中州先生后和陶诗》是历代法书真迹萃编系列之一。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姚广孝(1335-1418年),明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和诗人。名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姚广孝在幼年时即表示"愿读书做官或学佛",后来二者都实现了。能在人世和出世之间寻觅到进退之道,实非常人所能及。

 

故宫博物院所藏姚广孝的《中州先生后和陶诗》为纸本手卷,纵22.2厘米,横357.1厘米,有吴道旨、莫友芝、邓瑶伯三家题跋,鉴藏印记有"希之"、"独山莫绳孙字仲武印"、"莫彝孙"等共35方。此卷写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姚广孝时年58岁。全篇书法古雅匀劲,法度严正,瘦硬通神,悠然而有静穆之气,充分展现出深厚纯熟的艺术功力。这件小楷,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姚广孝虔诚的僧侣本色。从此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隐逸思想,以及"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禅意。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姚广孝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宋濂、高启多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同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