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621 明 姚绶 《草书六言诗轴》
释文:
江上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款署:
孤烟独树景物也。远村高原地势也。一瓢五柳所乐事也。顏回靖节古贤人也。兹皆借之以状吾今之所有。景物地势乐事皆不能重人。人能兹可不朽。吾当真此于堂中。朝夕自儆以求底于古之贤人。兹不诒吾。借言者羞也。勉之哉者是已。成化戊子元日文娱子书。
是书作於成化四年戊子(一四六八)。儼然大家手笔, 一气呵成,并无懈怠,与其行楷绝不相同。
姚绶草书《六言诗轴》 规格117.9cm×26.2cm 上海博物馆藏 江上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题款:孤烟独树景物也,远村高原地势也,一瓢五柳所乐事也,颜回靖节古贤人也。兹皆借之以状吾今之所有。景物、地势、乐事皆不能重人,人能重兹可不朽。吾当寘(zhì)此于堂中,朝夕自儆,以求底于古之贤人。兹不诒吾,借言者羞也。勉之哉□是□。成化戊子元日文娱子书。
姚绶(1422—1495),浙江嘉兴人。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谷庵子、云东逸史。明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监察御史,奉命巡盐两淮,铲除积弊。因得罪权贵,成化初谪为永宁知府。以母老解官归,居大云。工诗文,善书画。长山水、竹石,宗法赵孟頫、王蒙,后受吴镇影响较深。他与杜琼、刘珏、解缙等明代早期文人画家,为明代中期吴门派的勃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堪称吴门派的前期画家。
姚绶虽擅长书画,却不是职业画家。其传世书法多为楷书、行书,草书较少见。楷书远宗钟繇、王羲之,近取赵孟頫、张雨,端正谨严,一丝不苟,处(赵)子昂、(张)伯雨之间。有山林趣,无馆阁气。
其常见行草,水准高低不齐。画上题跋风格和水平倒较统一,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有吴镇草书意趣。在明代早期还延续着元代书风的余绪,可见其取法范围多在元人。
此作(如图)书于明成化三年(戊子,1468年),姚绶时年47岁,是其平生杰作。正文书体在小草与章草之间,多取法宋克,略掺张雨,且完全不输宋克,似有过之而无不及。款署行书,效法张雨,笔力劲健沉实,气息开阔舒展,用笔收放自如,不减宋元名贤。姚绶有书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行书拜张伯雨墓诗卷》,文字对张雨的崇敬之情表露无遗,书法则完全效仿张雨行书,结字、行笔,甚至章法都极力追之,但在整体上不及张雨紧密和自然,略显散乱和稚嫩,有优孟衣冠之嫌。《行书拜张伯雨墓诗卷》虽晚作12年,但与此作相较,实在不能算作进境。看来风格的锻造,并非一定渐老渐熟,水到渠成,这真是古今难事。
单就此作所体现的气韵之萧散、境界之高拔、法度之娴熟,虽说不减(宋)仲温,但姚绶最后并不能带给我们一个整体的鲜明形象,这也可能是在艺术史上一流艺术家与二流艺术家的差别。姚绶在学习前人如赵孟頫、宋克到张雨的过程中,一定也想摆脱他们在法度上的束缚,从其晚期的作品来审视,就可看出章草的痕迹已越来越少,但从元人的复古倾向到适其情性的自我解放,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此作一气呵成的势态,结字的险绝与安稳,那种扑面而来的神采奕奕,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章草多具古意,然此作为大字章草,不似手稿体那般整齐绵密、千篇一律,大小错落的结字与行间的穿插就增添了整体的华美,不似索靖的朴厚,也不似宋克的峻峭,加上运用一些小草的牵连,更像是王献之所说的“新体”。姚绶若能有此种体貌的作品多多传世,可能我们对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要重新评价。
姚绶与沈周(1427—1509)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其长沈周5岁。吴昌硕对姚绶评价甚高,曾跋其画作云:“……神味超俗,迥非寻常所及。今读是帧,的系谷庵极作,为最上乘。其林木之苍郁,屋宇之朴茂,笔下薄劣者未能梦见。当在明时,亦称自竖一帜。”
写一件好作品似乎对古人来说并不难,当然也需要很多机缘,难的是张张精彩,这需要功力和火候。姚绶有此一件精品也可名世,但显然他的抱负不仅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