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646 明 王守仁 《回军上杭诗》
【释文】 山城經月駐旌戈,亦復幽尋到薜蘿。南國已看回甲馬,東田初喜出農蓑。溪雲曉度千峰雨,江漲春深兩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極,絕憐蒼翠晚來多。雨過南泉庵,梁郡伯攜酒來,即席漫書遂錄呈。守仁頓首。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四十六岁。正月至赣平寇。行十家牌法,统兵大破大帽山军,二月十九日,直捣象湖,杀詹师富、温火烧等七千有奇。漳南数十年逋寇悉平。至四月,王阳明方驻军上杭。故此幅的写作时间当在一五一七年四月。时三月不雨,至四月班师,驻军上杭,祷於行臺,得雨。诗中“溪雲晓度千峰雨”印证了这一时间。梁郡伯為地方官,与王阳明有交往。王阳明一五一五年曾有手札给他。本幅是草书,书写轻鬆自如,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在点画问。笔意酣畅,字势较為紧密,字形大小 穿插,颇有轻快之节奏,顾盼照应,一气呵成,是一件佳作。
字伯安,初名云,更名为守仁.曾建舍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任兵部主事。因病告归后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讲学,创立书院,世称"阳明先生"。病愈后复职,正德时期因反对太监刘瑾遭廷杖,流放贵州。至刘瑾被诛,复官,封新建伯,世称"新建先生"。官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
王守仁是杰出的学者,也是著名哲学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提倡“心学”,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专心儒学,“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其学识影响巨大。著有《阳明全书》。工文章,善书法,书法多以行草为主,师法王羲之。流传作品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王守仁行草《回军上杭诗》中堂
规格138.5cm×69cm 上海博物馆藏
山城经月驻旌戈,亦复幽寻到薜萝。南国已看回甲马,东田初喜出农蓑。溪云晓度千峰雨,江涨春深两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极,绝怜苍翠晚来多。雨过南泉庵,梁郡伯携酒来,即席漫书遂录呈。守仁顿首。
不能行怎么算得上是真知?所以世上有很多事情往往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比如书法,理论先行在文艺学上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一笔下去,充满着谎言和糊里糊涂的一知半解却比比皆是。王阳明能知就能行,所以他不朽了。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汲汲于讲学甚至是书法,书法于王阳明来说才可谓是馀事。他有这个资格说。
与王守仁(阳明)同样具有军事才能的伟大书法家徐渭曾说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是“以人掩其书”,清代王士祯说王文成公(守仁)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实事求是,毫不夸张。有明一代的所有书法家在名望与历史功绩、影响上都不能望其项背。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不仅对后代影响巨大,并广泛传于日本及东亚。
王守仁是杰出的军事家、学者,也是著名哲学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倡“心学”,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他留下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每一分学问都是自己从疑问中探索得来。
阳明先生的书法如果置之整个明代,其风格并不算最突出者,但质量属佼佼者。笔法多从大王而来,瘦劲尖峭过之。此作(如图)据考作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此时正在平定叛乱行军打仗之际。梁郡伯为地方官,与王阳明有来往。常见王阳明书迹多为行书,清刚峻拔,威风凛然。此作行草相杂,与平素作品并不相类,风驰电掣,迅疾骇然,笔锋杀纸甚安,又能婉转回环。此作尺寸大约四尺整纸,字形大小穿插合度,节奏起伏变化自然,神采更居形质之上。从题跋可知此乃阳明先生即席所书,有友人携酒而来更添书兴,心手双畅,快意非常。想当日情景,有友人同僚围于左右,对客挥毫,临时从宜。然不假思索,诗书并臻,顷刻立就,意气风发,何其豪迈!这应该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先生作书当是践行其心上的功夫,心若明了,字也便好了。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初名云,更名为守仁,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任兵部主事。因病告归后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讲学,创立书院,世称“阳明先生”。病愈后复职,正德时期因反对太监刘瑾遭廷杖,流放贵州。至刘瑾被诛,复官。后封新建伯。卒谥文成。其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真叫坦荡磊落的伟丈夫!
(李金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