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693 明 聂大年 《烦求帖》

2019-07-28 15:52:55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烦求帖》页,明,聂大年书,纸本,行书,纵22.6cm,横33.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烦求足下士亨郑公三诗书之于册叶上就用。图书一二日望付下为感。昨夕瑶夫处小酌,亦有拙作,乞取和之。大年拜。从理老友。

鉴藏印有:“安山道人”、“顾崧”、“枝安堂图书印”、“曾藏周作民处”、“张珩私印”等6方。

此作是聂大年写给“从理老友”的短札。虽仅只言片语,却折射出聂大年的某种生活情境——读书交友,诗酒唱和,足见作为文人士子的聂大年生活的颇为闲散优裕。此作书法自然流美,点划虽不经意,却具有唐代李邕宽和温润的风格,显示出聂氏师古法而能自化的深厚的艺术功力。

聂大年字寿卿,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博通经史,亦善诗、词。宣德末,为仁和县教谕。景泰六年(1455)荐入翰林,不久病逝。

聂大年当时以填词著称,但其多数词作内容靡,境界狭小,实际成就并不显著。他的诗多抒发自己生活中的主观情思,如“小楼烧烛了残棋,是我孤舟欲发时。千里宦情双鬓改,十年心事故人知。□推甲子怜衰态,醉折名花续旧诗。无限西湖风月好,抱琴相访莫教迟”(《锡山饮友人楼中临别赠以诗》)。另著名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聂大年字迹不多见,《烦求帖》写得非常随便,但却笔沉墨酣,显示了宋人书法大气的余韵,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明初以来书法的秀逸靡弱的不足。

 

聂大年(1402-1455),字寿卿,江西临川人。明代诗人、文学家。江南才子。博通经史,工古文,善诗词,尤精书画。

其父聂同文,官中书舍人,在聂大年出生前5个月去世,聂大年由其母胡氏抚养长大。聂大年天资明爽,颖悟超人,少年时,每日背诵数千言,长大后更是博学多才。

宣德十年(1435),他由经明行修荐授仁和县(今杭州市辖)县学训导。母卒归葬,里人列其母子贤行,上于有司,诏旌其门。后为常州、仁和教谕。在任上,修缮学舍,整顿学规,延聘有学行的名士任教。景泰六年(1455),朝廷修史,被荐入翰林院。时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苦于精力不支,心情沉痛地作诗赠给吏部尚书王直:“镜中白发孰邻我,湖上青山欲待谁?千里故人分橐少,百年公论盖棺迟。”书后不久,便客死在京师邸舍。

聂大年博涉群书,笃意古文及唐人诗,善文工诗,造诣较高,其诗文流传于江南一带,常为人们所称颂、珍藏。聂大年的诗歌,气骨与其词相仿,《尧山堂外记》认为他的《题画》诗中“玉楼人醉东风晚,高卷红帘看杏花”是“真词笔也”。叶盛称其诗为“三十年来之绝唱”;与被杨慎所称道的马洪齐名于诗坛。他在杭州生活时间较长,对杭州的湖光山色观察细腻。他的诗也多抒发自己生活中的主观情思,所作西湖十景诗,文笔清新,语言工丽,意境浑然,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唱。以填词著称,被近人称为“明中叶制曲大家”。但其多数词作内容偏枯,风格绮靡,境界狭小,实际成就并不显著。只有少数词作尚能较形象地吐露情愫,如《卜算子》“杨柳小蛮腰”描写“学得琵琶出教坊”的舞女,《卜算子》“粉泪湿鲛绡”描写“只恐情郎薄”的怨妇,能将她们的轻愁淡恨栩栩如生地烘托出来。

书法先学欧阳率更法,后学李邕、赵孟頫,能自运,俊爽可爱。画山水,宗高克恭,落墨不凡,颇得清淡之趣,别具神韵,吴越中得其诗文书画,皆珍藏之。弘治初(1488前后),其遗著由门生钱塘施昂辑刻成《东轩集》。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