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703 明 高启 《题仕女图诗》
此页书法笔画圆转清劲,结体疏朗。《书史会要》称“启善楷书,飘逸之气,入人眉睫。”此帖亦极具斯人风釆神韵。
释文: 午夜深沉庭院悄,玉人梦醒闻啼鸟。松云重■宝钗斜,罗袜生香凤鞋小。莲花满路金步摇,六铢衣薄裁绞绡。破颜一笑生百媚,金屋何须贮阿娇。花妖羞■三思宅,嫦娥退缩无踪迹。鱼沉水底浪痕圆,雁落秋空楚天碧。疑是阳台为雨归,香汉氤氳兰麝飞。暗■欢踪卜灵课,默无一语立斜晖。季迪题。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
《书史会要》称“启善楷书,飘逸之气,入人眉睫。”
《明高启楷书题仕女图诗》此页书法,笔画圆转清劲、结体疏朗秀美是最大特色。令人流连的还有高启的这首诗。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屡兴文字狱,不少文人土子遭到迫害。书画家中,王蒙、盛著、赵原、周位、徐贲、高启、杨基等人都先后被杀。士人心灰意冷,不得已而隐逸山林、寄情书画。因此,出现了大批隐逸书画家,促进了文人书画的兴盛。渐渐地,社会趋于安定,王公官富、巨商豪富、乡绅名士聚集于江浙一带,因个人嗜好或附庸风雅,纷纷对艺术进行扶持、赞助与奖掖。这样的良好环境,使文人书画家得到了足够的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他们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审美趣味、创作思想、风格样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高启楷书《题仕女图诗》就是此种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明朝晚期,朝纲颓废混乱、道德沦丧、礼仪崩坏、皇帝昏聩、臣工腐败、宦官专权、党争酷烈,朝野上下一片颓靡之气。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艺坛出现了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风气。反道学、反传统的李贽,反对复古、独抒性灵的性灵派"公安三袁"和不拘成法、特立独行的徐渭等文学艺术家争相竞起。高启书风与晚明"浪漫书风"相较,显得太过工稳整饬,程式化明显。就拿高启此作来说,整体格调以及气息都有亏欠,而且存在着大量雷同的用笔,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捺"势笔画中。可以说,"规范"与"变化"是艺术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又是十分复杂的,更是对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的一种综合考量。其中,既有对艺术家审美眼光的考量,也有对艺术家艺术功底深浅的考量。在此作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多是"规范",书写者对书写技法的涪熟是毋庸置疑的,但没有自己太多的艺术感悟(或谓艺术个性),当然也未能表现出多少"变化"的痕迹。《书史会要》称:"启善楷书,飘逸之气,入人眉睫。"从此作中,我们几平看不出多少"飘逸之气",倒是有一种铅华落尽的清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