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959 明 王宠 小楷 《游包山集》卷

2019-12-15 09:50:4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王宠《游包山集》卷(疑) 纸本 小楷 21.6×323.5cm 上海博物馆藏 沈同越等捐赠

  1520年,王宠游昆陵包山,曾任游诗数首,结为《包山集》。1526年冬,王宠过鸿溪宿友人补菴居士处,居士几他索书。第二年(1527年),他便将八年前游包山所作的游诗用小楷抄录了二十二首寄给了补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处见到这卷小楷后,称之为“天才妙绝”。后人普遍认为《游包山集》是王宠的小楷代表作,然刘九庵先生认为此作或非王宠所作,即便如此,此卷楷书运笔精到,字形大小参差有致,古拙中自得妍巧,气韵超逸,婉丽遒媚,不失为小楷临习的优秀范本。宋苏轼曾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王氏这卷《游包山集》,其结体“宽绰而有余”,其书风旷适疏宕,遒媚飘逸,谓上乘之作言而不虚。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深得黄公望、倪瓒墨外之趣;工篆刻,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大家”。

  王宠于青年时代即结识了比自己年长25岁的文徵明,两人情在师友间。此外,他与祝允明等吴门前辈亦有过从,以诗歌唱酬和书艺切磋累积了丰厚的艺术素养。虽有朝夕问道的机会,但王宠在书学道路上却并不盲目跟从师长,而是舍近求远,上追晋唐古法,并于对古帖的敏悟中谋求贯通,显露出自我的个性追求。

  与文徵明一样,王宠也是以小楷和行草书为世人所推重。他的小楷得力于钟繇、“二王”、智永以及初唐虞世南诸家,一反时风的纤秀小巧,在质朴、疏散的笔画结构中表现出静逸、幽深的意境;他的行草书,则以王献之为依归,并融合章草的结体和用笔,笔画短促含蓄,予人以清逸明快之感。

  王世贞论王宠书:“正书始摹虞永兴、智永,行书法大令。晚节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逸,奕奕动人,为时所趋,几夺京兆价。”在时风以巧取悦之际,王宠独“以拙取巧”,于恬静、疏拓中展现旷达淡泊的胸怀。正是这种鲜明的自我风格,使他与吴门前辈的书法面貌拉开了距离。他虽在不惑之年早逝,却与祝允明、文徵明相颉颃,被后世推为吴门一派最具成就的三大书家之一。

  后人以“祝书奇崛,文书和雅,王书疏逸”的不同特点来概括吴门三家,而三人作品中所体现的秀逸冲和的艺术共性,又透露出这一时期文人书法家所共同追求的审美理想。“书卷气”的文人书法在明中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中也可体察到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心理已不似明初那样保守、内向与封闭。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