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962 明 文徵明 小楷《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谪于安徽滁州期间,修建醉翁亭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书家多有发挥题写。這幅《醉翁亭记帖》是文征明八十二岁时(一五五一)书写,全文精整挺秀,铁画银鉤。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征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文征明等一些人。
文征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享年90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后来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
明代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徵明小楷:"古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 《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 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文徵明小楷)如八面观音,色相具 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文徵明晚年的作品,用笔精熟果断,结字稳健开阔,就像其评 祝允明书法所说的那样,"祝京兆书法,出自钟,王,遒媚宕逸,翩有 凤翥之态,近代书家,罕见其俦。若此书《洛神赋》,力追钟法,波画森严,结构缜密,所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超出寻常之外"。结字的变化可以说是文氏向古帖学习的最大收获,由内紧外松到外紧内松,体现了文氏小楷书法体势的重要转变,这一转变使其书法水 平骤然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八十岁至九十岁这一时期的小楷 书法作品代表了文徵明小楷书法的最高境界和最大的艺术成就。
文徵明小楷书法的基本特征是:起笔露锋,有凌利俊健之势; 收笔轻顿,稍按重回,形成开阔的气势。结体取势以方为主,略呈横势。对于文徵明小楷用笔和结体后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如莫云卿云:"文太史具体《黄庭》,而起笔尖微,病在指腕,虽严端不废,未见岿峨磊落之姿。"而龚贤却认为:"文(徵明)沈(周)同时并名,而 石田(沈周)晚年笔力道劲,文竞折节下之,然徵仲秀骨媚姿,又非启南(沈周)可及。"不同的书家有着不同长处,关键是看这位书家 所承传的是不是自古形成的艺术精神。
文徵明一生向古人学习, 对晋唐法书,赵孟烦的书法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这明显可以看到 文徵明的书法取向皆是历代书法艺术的菁华。当然由于自身的资 质所限,未能超越前贤,形成更高的艺术境界。从另一个角度看, 后人的诸多评价未尝不带着自身的主观倾向,并非客观公允,应该 恰当地说,文氏的弱点无法掩盖文氏作为明代小楷第一家的荣誉, 同时领起赵孟烦后小楷发展的又一高峰的历史事实。 文徵明对后世的影响自不待言,《明史-文苑传》云:"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陈师道,陈道复,王毂祥,彭年,周天 球,钱毂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可见其追随者之众。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