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270 宋 林椿

2019-01-22 14:09:23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林椿,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1174-1189)时为画院待诏。工画花鸟、草虫、果品,以赵昌为师,设色清淡,精工逼真,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花鸟果品,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传世作品有《果熟来禽图》、《梅竹寒禽图》等。

 

【名称】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
【年代】宋代 
【简介】册页,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硕果累累。其上栖息一小鸟,翘起尾巴,挺起毛茸茸的胸脯,作欲飞的情态,形象生动可爱。悬挂着沉甸甸果实的枝柯,仿佛在轻轻地颤动。果叶正反两面的枯荣之态刻画细致,连虫蚀的痕迹都颇为清晰。画面虽然简单,却充满生气盎然的意趣,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全图笔法精工,设色妍美,是南宋初期花鸟画的代表作。

 

《果熟来禽图》是南宋时期林椿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果熟来禽图》绘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硕果累累。系挂着沉甸甸果实的枝丫,仿佛在轻轻地颤动。果叶正反面刻画细致,连虫蚀的痕迹都颇为清晰。果树上有一小鸟,它转颈回眸,振翅欲飞。画面虽不繁复,却充满生气盎然的意趣,表现出作者蕴藉空灵的审美追求。

该图描绘的是在一枝果实累累的树枝上栖息着一只小鸟。仿若是秋天寂静的山林里,树叶已经变黄,果树上果子成熟了,沉甸甸的结了一树却无人来摘,任由虫儿噬蚀。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鸟儿,蓦然停在了枝头上,打破了山林的宁静,鸟儿挺起毛茸茸的胸脯,翘起尾巴,转颈回眸,好似要飞走的样子。

本幅款署“林椿”二字,有“宋荦审定”藏印一方。

 

画院的制度始于五代,后蜀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年)创立的“翰林图画院”,发展到两宋,规模庞大,画家云集。画院画家的职位分为画学正、艺学、祗侯、待诏等级,制度相当完备。由于帝王直接控制,所以皇帝的好恶直接影响到宫廷绘画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态度。徽宗赵佶主持画院时,极尚法度,要求形似。一次,他视察画院,一无称道,独厚赏画月季的少年新进,众人莫测其故,赵佶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上行下效,两宋画院花鸟画始终保持了“要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的一丝不苟的审物精神。《果熟来禽图》是南宋初期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

林椿的花鸟,远师赵昌,近取李迪,注意从大自然的精细观察中“掇集花形鸟态”,有很高的状物写生能力,所绘以花鸟、果品、草虫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在追求写实的同时,林椿也更注意画外的情趣和诗意的结合。《果熟来禽图》页,是其晚期成熟作品。

 

宋代的画家,加强了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目的,不单单是自然美的再现。此幅虽有枝叶枯败的秋景,但在饱满丰硕的果实和小鸟欢快自怡的神态中,观者已不再有秋光渐逝的慨叹,而是为画面的活泼生气和诗意之感染而有更多心灵的愉悦。

 

画家继承了北宋画院重视形似的传统,对自然景致体察入微。画面左下方一枝三果,不仅把枝与叶的穿插交待得清清楚楚,而且注意了三果之间一正、一侧、一背的空间关系,富于体积感。小鸟用细劲柔和的笔迹勾出,并用浑融的墨色晕染出蓬松的羽毛。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子叮咬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得真实亲切。和北宋画院过于严格的写实要求相比,此幅构图变繁为简,显得空灵,设色也变重彩勾填而为轻敷淡染,黄绿的叶子,淡红的果实,鹅黄的小鸟,色调调和明丽。

形象

画家发挥了小幅的特长,用很活泼的形式表现出了鸟儿、枝叶以及果实的姿势、情态,诗情画意相结合,令人赏心悦目。画家用细笔勾勒小鸟的外形,描画出蓬松的羽毛再加以墨色晕染,使小鸟的形象更加的生动可爱,画面看起来轻松自然。

技法

折枝画法在此发挥了小幅的特长,画家以极其活泼的写生形式突出表现了枝叶、果实的色彩和禽鸟的真实情态,图卷虽不盈尺,却生动活泼。在色泽诱人的果实和小鸟活灵活现的神态里,画外的情趣、诗意与画意相结合,加强了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目的,令人赏心。

名家点评编辑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果熟来禽图》虽仅一尺斗方,写一枝一鸟,却表现了欢愉明快之情,怡人心境,舒人心胸。

西宁市文联副主席刘会彬《中国国画名作100讲》:林椿此画绘画语言十分风雅,是为徐熙、赵昌以来,一脉相承的共同特征。

历史传承编辑

该画在《石渠宝笈三编》注载。 曾经清人宋荦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称】宋 林椿 海棠图
【年代】宋代 
【简介】团扇,绢本,设色,纵23.4厘米,横2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的花鸟师法赵昌,刻画精细,色彩淡雅。此图海棠勾画、晕染,工整细致,栩栩如生,以铅白、胭脂设色,清丽端雅。

 

《宋林椿山扇面画霁雪》是南宋画家林椿创作的一幅花鸟扇面画。白雪纷飞,百花凋零,万物似乎皆已沉沉睡去。一枝山茶却在沉寂的大地中悄悄地绽放了。它头戴金色的蕊冠,身披红艳的花裳,一边伸展著如璧般的厚叶,一边亲吻著片片飘落的冰霜。寒冬里,既悦人眼目,也暖人心房。

 尺 幅 24.8 x 24.8公分 材质 绢、设色 现收藏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虽然山茶有著艳丽的外表,可是不若牡丹的娇贵;有著耐寒的风骨,又不如梅花的高洁。但宋代的文人却喜爱它,尤其当它在雪中,那般坚强而动人的姿态,更是所有名花佳卉所难以取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便曾为山茶的耐寒、耐久而感动,叹道:世间又有谁能像您一样,能在冬雪里开著花,一直到春天走完尽头呢?

这幅描绘山茶在冬雪中盛放的作品,是南宋画家林椿(活动於1174-1190)的杰作。林椿任职於南宋画院,是位相当出色的花鸟画家。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那用精妙的色彩变化,再现自然生命的好本事。在这幅「山茶霁雪」里,白雪映衬著红花、绿叶,展现无尽的生意。世间彩笔,隽永若此,令人折服。

 


【名称】宋 林椿 梅竹寒禽图
【年代】宋代 
【简介】团扇,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2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红梅翠竹,残雪未消,寒雀刷羽枝头,神态生动。竹梅为双钩填彩,而雀则用细毫写羽毛,写实逼真。

 

 

《枇杷山鸟图》页,宋,绢本,设色,纵26.9cm,横27.2cm。

 

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

 

《枇杷山鸟图》是传为南宋林椿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枇杷山鸟图》中,硕大的枇杷叶和成熟的果实,在盛夏的阳光中金碧璀璨,闪烁着诱人的魅力。俊俏的小鸟立于枝上,伸着尖细锋利的嘴巴,紧瞅着爬在枇杷上的蚂蚁,生动细密的构图,使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作者以精雕细刻的画笔,对花果、鸟、虫的形象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小鸟娟秀的形态,光洁的羽毛和那炯炯有神的紧盯蚂蚁的眼睛,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就是小如针孔的蚂蚁,它的头尾足须都画得清晰可见,说明了作者扎实的写生功力。

 

画面描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生动有趣。

本幅鉴藏印有:“宋荦审定”朱文、“宣统御览之宝”朱文。裱边旧题签:“宋人画枇杷山鸟。”

 

宋代花鸟小品大多为团扇和斗方,其构图形式大多为折枝构图。与全景式构图不同,折枝构图的特点是截取描绘对象最精彩的一部分入画,如花草的一枝或两三枝,并且对所选取的实物进行艺术处理,使其与外界有联系,《枇杷山鸟图》就采用了这样的构图方式。

此幅作品无名款,旧题为林椿作,也有人认为作者并不是林椿。

 

此图绘一折枝枇杷,枝上硕果累累和翠碧叶子,尤其诱人注目的熟得黄透了的枇杷果实,散放着香甜的果味,在盛夏的阳光中焕发出金碧璀璨的光彩,闪烁着诱人的魅力。这画真是一句诗“江南产橘五月黄”的真实写照。枇杷果汁的甜蜜和香味,招来了小鸟和虫蚁对它的青睐。一只长得十分俊俏的“绣眼”小鸟,栖息于枝上。俯视着枇杷果上爬行的蚂蚁,山鸟俯首翘尾,身披华丽的羽毛,腹部和颈下部的羽毛呈洁白色,双爪抓住枝上。它伸着尖细锋利的嘴巴,好像要给这贪婪者以致命的一击,这是很有趣的情节,画家将这瞬间的镜头,如照相机一样的摄在这幅图上:通过画家的画笔精雕细镂,对花果虫鸟,作出生动的描绘。观者从硕果累累的枝叶和灵动的山鸟身上,可以感受到林椿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形象

该图中小鸟正用眼睛紧瞅着一只爬在枇杷上的蚂蚁,似乎显得既惊奇又羡慕万分,小小蚂蚁,可情态十足,画得清晰可辨,它正在欢快地吮吸果汁。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湜: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该图历经清人宋荦、清内府收藏。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九、《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4、《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两宋绘画·花鸟走兽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3等影印;《石渠宝笈·三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著录。

 

 

 

《葡萄草虫图》页,宋,林椿绘,纨扇,绢本,设色,纵26.2cm,横27cm。

 

葡萄累累垂挂,蜻蜓、螳螂、蝈蝈、蝽象伏于藤蔓绿叶间。昆虫以 双勾 填彩法绘制,在色彩上,敷色轻淡,葡萄藤的藤尖点染红色以示其新生初发之嫩,叶子的边缘略以褐色 渲染 ,表明叶片饱经浓霜重露之貌。

《葡萄草虫图》是宋代画家林椿创作的一幅设色扇面画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绘葡萄累累垂挂,蜻蜓、螳螂、蝈蝈、蝽象伏于藤蔓绿叶间,富有生活气息。昆虫以双钩填彩绘制,用线刚柔相济,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如蜻蜓轻薄的翅膀,蝽象坚硬的外壳。藤尖叶边略作点染,表现季节特征。此图承袭了北宋的写实画风。

 

图绘绿色玫瑰葡萄一枝,须蔓缠绕,硕果累累,垂挂枝叶间,果实晶莹如玉,水分饱满,绿色枝叶,向四周伸展,须子有的曲绕枝干,有的随意飞飘。纺织娘在叶子上吸吮着鲜汁;螳螂抬首举前足;蜻蜓刚刚飞停于枝头。另有一只金龟子匍伏于葡萄枝上,为葡萄绿叶所掩遮:甲虫落枝叶上,或低头觅食,或抬首举足,形象生动有趣。昆虫形象毕肖,富有生趣,给人甜美丰实的精神享受。

本幅款识“林椿”。

整个画面题材取景为自然界一隅,十分平常,但对葡萄、叶片、昆虫的描绘真实牛功,具有深厚的写牛功力:林椿工花鸟,师法赵昌,多直接用色彩分别浓淡进行细致描绘:画葡萄分出浓淡不同层次,一气呵成,犹如泼墨,然后用浓墨,以草书法勾口厂筋、藤蔓。葡萄叶因用笔用墨的不同而能分出老嫩、正反、枯鲜等状态。葡萄果莹润饱满;蜻蜓尤备极工细,神韵奕奕,其翅膀透明轻盈;螳螂的眼睛明亮如镜,镰刀状的前足生有钩刺,日光炯炯,真有“挹露裳初试,迎风斧半撑的气势”。都是多层设色,层层晕染,造成形体的凹凸体积和具有质感。当然,在某些地方,如葡萄枝十及口卜脉也适当地用细线作一些勾勒,只是这些勾勒已具有粗细浓淡的变化,因此更富有表现力。这些为农家随处可见景物,画家以独具的慧眼撷之入画,可谓别开生面-总体来说,此图用笔精细,设色轻柔,变化层次微妙,工写兼施,相映成趣;构图善从一角出发,全幅荡漾着空灵的诗意、画面左下方署有“林椿”二宁款,小楷书,无收藏印。此幅为林椿真迹代表之作。

《葡萄草虫图》体现了“以实写虚,意味无穷”的画风,表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不同艺术意蕴风格,并求通过真实、具体的形象,抒写作者的感情,以激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产生艺术魅力。整体画面的表现为虚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画家对物象的刻画以诗意的意境和气韵来追求现实的全实的客观精神,这就使得宋代宫廷花鸟画以自由来追求自然与人审美情怀,这就构成了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

宋代绘画风格的现实性不仅是客观的物象,是画家用“写实”语言,在充分尊重客观对象,并按照创作需要和审美观念来对客观分析一系列的艺术,从而描述一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可以看出,古代绘画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是形象的东西,而且还真正体现了事物的状态,画中所绘的动植物不仅真实存在,符合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及习性还符合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情境。

历史传承编辑

裱边旧题签:“林椿葡萄草虫。”存《名笔集》册中。

经《虚斋名画录》卷十一、《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著录。

 

 

宋 林椿《山茶霁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画院待诏,工画花鸟瓜果。

 

古人画雪多以白山粉点为之,甚少强调质感。山茶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二候代表花,本幅三花,一仰一俯一含苞,无论描摹花心积雪、瓣缘凝霜,以及霜雪初晴结晶蓬鬆的样子均极写实,自古色艳莫过红绿,衬以早降瑞雪的洁白脱俗。本幅选自《艺苑藏真下册》,为宋代追求形似与诗意的典型作品。

 

 

《宋林椿写生玉簪图》是宋代的林椿创作的册页设色扇面画,现藏地是台北故宫博物馆。

中文名 宋林椿写生玉簪图 作 者林椿 创作年代 宋代 类 别 册页设色扇面画 文物原属 故宫旧藏 现藏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 格 23.6 x 24.6公分

目录

1 艺术鉴赏

2 画家简介

艺术鉴赏编辑

本幅选自「宋元集绘」册第二十三开,画玉簪花嫔婷伫立,馥郁的香气,引来蝶儿萦绕飞舞。花与蝶,都以纤细的墨线先行钩出轮廓,随后再填染颜色。雪白的花瓣与翠绿的叶片相互烘托,更增添了香花的奕奕神采。左下角的叶片底下,还可隐约见到林椿的署名。

 

              林椿(款) 花鸟

设色绢本 立轴

题识:林椿。

钤印:「正德之宝」、「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杭郡高岑平生心赏」

注:林椿,南宋时期画家。工画花鸟、草虫、果品,设色轻淡,笔法精工,设色妍美,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

 

 

宋 林椿 海棠图 绢本设色 23.4×2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海棠图》又名《海棠图》,是林椿传世作品中的精品。林椿的花鸟师法赵昌,刻画精细,色彩淡雅。《写生海棠图》是写生画,完美展示了这位南宋宫廷画家的精湛技艺。画面上一枝西府海棠,其花或灼灼盛开,或含苞欲放,花之设色,白粉为底,罩以胭脂红,勾画晕染,工整细致,清丽端雅,娇柔可人,栩栩如生,颇有苏东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之感。《写生海棠图》是一幅符合当时皇室审美情趣的院体画,真实生动,工细绚丽,艳而不俗

 

 

南宋 林椿 山茶霁雪图 册页 绢本设色 24.8 x 24.8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公元12世纪),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间画院待诏,赐金带。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师赵昌,宗徐崇嗣。工画花鸟、草虫、果品,设色清淡,笔法精工,设色妍美,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傅色,深得写生之妙,极富生趣,所作花鸟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浓淡,层层晕染阴阳向背,饱满莹润轻匀透明,四实烂漫,鸟雀偷窥,惊飞欲起,栩栩如生,尤小幅笔触工细,布色鲜明,静中寓动,生机盎然,为世人所宝。

 

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 绢本设色 26.5×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林椿 海棠图 绢本设色 23.4×2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图页 绢本设色 24.8×26.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 绢本设色 26.9×2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林椿 花发果熟 圆光 设色绢本 嘉德2011秋拍

 

宋 林椿 葡萄草虫图 绢本设色 26.2×2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

 

林椿,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间画院待诏,赐金带。 林椿为南宋时期画家,孝宗淳熙年间曾为画院待诏。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时期画家。孝宗淳熙年间曾为画院待诏。绘画师法赵昌,工画花鸟、草虫、果品,设色轻淡,笔法精工,设色妍美,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传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图》册页,藏于上海博物馆。《果熟来禽图》、《葡萄草虫》、《枇杷山鸟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师赵昌,宗徐崇嗣。傅色轻淡,深得写生之妙,极富生趣,所作花鸟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浓淡,层层晕染阴阳向背,饱满莹润轻匀透明,四实烂漫,鸟雀偷窥,惊飞欲起,栩栩如生,尤小幅笔触工细,布色鲜明,静中寓动,生机盎然,为世人所宝。钱良右题其《茶花鸽子图》云:“林椿真迹,世不多见,或得片缣寸纸,不啻天球河图。此卷《茶花鸽子图》,经营布置,各极其态,览之景物生情,宛然欲活,可谓曲尽能事者矣。若后世懒弱柔腕,率意而成者,乌能如是耶?”

传世作品有《枇杷山鸟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6.9厘米,横27.2厘米,笔法精细,它与《果熟来禽图》册页、《葡萄草虫图》册同藏故宫博物院;《梅竹寒禽图》册页藏上海博物馆;《写生海棠图》册页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花鸟图》卷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

 

林椿为(公元12世纪)〔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间画院待诏,赐金带。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师赵昌,宗徐崇嗣。傅色轻淡,深得写生之妙,极富生趣,所作花鸟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浓淡,层层晕染阴阳向背,饱满莹润轻匀透明,四实烂漫,鸟雀偷窥,惊飞欲起,栩栩如生,尤小幅笔触工细,布色鲜明,静中寓动,生机盎然,为世人所宝。钱良右题其《茶花鸽子图》云:“林椿真迹,世不多见,或得片缣寸纸,不啻天球河图。此卷《茶花鸽子图》,经营布置,各极其态,览之景物生情,宛然欲活,可谓曲尽能事者矣。若后世懒弱柔腕,率意而成者,乌能如是耶?”传世作品有《枇杷山鸟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6.9厘米,横27.2厘米,笔法精细,它与《果熟来禽图》册页、《葡萄草虫图》册同藏故宫博物院;《梅竹寒禽图》册页藏上海博物馆;《写生海棠图》册页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花鸟图》卷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

 

《梅竹寒禽图》册页,藏于上海博物馆。《果熟来禽图》、《葡萄草虫》、《枇杷山鸟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林椿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师赵昌,宗徐崇嗣。傅色轻淡,深得写生之妙,极富生趣,所作花鸟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浓淡,层层晕染阴阳向背,饱满莹润轻匀透明,四实烂漫,鸟雀偷窥,惊飞欲起,栩栩如生,尤小幅笔触工细,布色鲜明,静中寓动,生机盎然,为世人所宝。

 

《葡萄草虫图》

此为南宋林椿的《葡萄草虫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见《虚斋名画录》)。上有林椿题名。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6.2厘米,横27厘米。

图绘葡萄累累垂挂,蜻蜓、螳螂、蝈蝈、蝽象伏于藤蔓绿叶间,画家以小幅的画面抒写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昆虫以双勾填彩法绘制,用线刚柔相济,既准确地勾勒出秋虫或动或静的各种体态和神情,又将昆虫翅膀的轻薄或外壳的坚硬等不同的质感表露无遗,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精于细节表现的绘画功底。在色彩上,敷色轻淡,深得造化之妙,葡萄藤的藤尖点染红色以示其新生初发之嫩,叶子的边缘略以褐色渲染,表明叶片饱经浓霜重露之貌。这种合乎自然规律的晕染与其求实写真的线条相得益彰,具有宋代院体工笔画的鲜明特色。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