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427 清 任伯年 5
1 三友图 设色纸本 1884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三友图像》作于光绪甲申(1884)年,当时作者已经45 岁,画中的3人席地而坐,背后左侧有一圆榻一画筒,画筒里树有书卷画轴,榻上也堆着数卷,寥寥数笔把背景描绘得显露无疑。画中中间坐着的一人为曾凤寄,左向坐的人为朱锦堂(朱锦裳,上海著名书画鉴藏家,九华堂笺扇店主人,为任颐的好友),右向者为任颐自己。
2 立甫伯岳大人八十二岁像 立轴
3 无香味图 1889年作
4 沈子丹先生肖像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891年作
题识:子丹先生五十岁小像,任伯年为之写,光绪辛卯(1891年)嘉平,记于海上颐颐草堂。钤印:任颐之印、伯年长寿
任伯年的肖像画在同时代的画家中,造诣最为杰出,当时就很为人重。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记道:“任伯年兼白描传神,一时刻集而冠以小像者,咸乞其添毫,无不逼真。笔沪上,声誉赫然。”他一生中创作大量的肖像画,其中多数为他熟悉的艺文挚友和亲属写照,创作态度十分认真,力求人物形象形肖神具,此幅《沈子丹肖像图》即是个中一幅。任伯年传世肖像画名迹,著者如最早绘于28岁时的《周闲像》,还有为胡公寿所绘《横云山民行乞图》、《任熏图》、《高邕之像》,为吴昌硕所绘《酸寒尉图》,《吴昌硕蕉阴纳凉图》、《芜青亭长像》等。
此幅《沈子丹肖像》是其晚年为亲家翁沈子丹所绘,完全用线描刻画人物特征,笔墨轻松,面目清癯,意态闲静,形貌神气宛见真容,他这一手“空勾取神,不假渲染”的绝技,可称是空前绝后的。任伯年整个绘画风格大致在42岁后进入成熟精能阶段,随着绘画技法的日渐精熟,他的肖像画的表现手法也必然更趋于丰富多样。这幅肖像表现手法,与他46岁画的《外祖赵德昌夫妇肖像》类似,充分体现了其晚年对线描技巧的运用其精练老到已至炉火纯青的境地,用线明快,肯定,富有质感,组成有生命的形象。在晚清画坛,任伯年异军突起,自树一帜,尤其肖像画,虽后起于任熊,虚谷,却超越前人,时人推崇“曾波臣后第一手”。
5 授经图 纸本设色
任颐的人物画画面简单,除人物外并无其他背景,更突出了人物的神情特点,真可谓传神写照。此画以勾勒、点缀、泼墨等笔法交替互用,赋色鲜活明丽,画面整体而无琐碎之感,然而其细部却经精心绘制,可清楚看到人物的每一根鬓眉,活灵活现。
6 花容玉貌图 团扇 绢本没色 纵25厘米横2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任颐的写意仕女画开近代画坛一代新风。图中花人相对,颜容相映,突出了画题。用笔简练,墨彩挥洒自如,不拘成法,利用留白构成画面。可谓匠心独运。
7 人物图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横28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作者早期的仕女画多较工细。此图中仕女以手支颐,眼望春柳,惆怅若失。构图虽简单,用笔却十分细致。以细笔描绘青丝盘头,淡墨写面部、手指;衣纹线条流畅,起笔多顿点,用富有装饰性的钉头鼠尾描形成有节奏的白描效果。法自任薰,设色清淡,工写兼备。
8 人物 立轴 1863年作
9 拟陈章侯笔意 立轴
10 人 物 立轴 设色纸本
作为“海上画派”的任伯年,人物画是他的拿手好戏。所作不但造型准确,生动传神,且柔婉明丽,秀逸滋润。这件立轴,采用传统双钩填色法绘制,高大的桐树下,竹栏旁,一文士在几案上铺开绢素,手拈毛笔,做凝神构思状,一女子站立陪侍,案角有童子手执墨锭研磨。文士的凝重深沉,女子的端庄贤淑,童子的天真纯朴,都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的刻画表现得栩然传神。作者钩线的技术十分精湛,流畅连贯,顿挫有致,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质感,尤其是胡须和头发、眼神的刻画更为精彩绝伦。
11 福禄寿三星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64年作
款识:光绪甲子嘉平吉日,山阴任颐伯年甫写于沪城。钤印:伯年(白)、任颐之印(朱)
《福禄寿三星图》为任伯年24岁时所作,作品纵184cm,横96cm,是任氏所有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巨幅之作。虽历代画家以此为题材较多,然而这幅《福禄寿三星图》在任伯年的笔下却显得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画面中的福禄寿三星开相仍然保留了陈老莲的古趣,但却以任氏独特的圆厚线条画出,细笔勾须发,衣纹则以较为苍劲生辣的线条出之,复以小笔细勾局部,这种独特的创新风格整体呈现出浓郁的任氏风貌。
12 风尘三侠 立轴 设色纸本 1867年作
该画是任伯年根据历史故事创作的,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李靖和红拂女在同奔太原的路上,李靖携红拂女晨起,红拂女正在临窗梳妆,李靖在户外饲马。此时,虬髯客右手提剑,左手牵驴突然出现,使两人淬不及防。画家正是抓住了这一戏剧性的时刻加以描绘。人物脸部用细笔淡墨勾写,略加碜檫,刻画入微,以形写神。三个人的形象各具特色,神形逼真,妙趣横生。
整幅画面构思奇巧,主体突出,极富新意。人物衣纹用钉头描绘勾勒,线条细劲流畅,略有清初名画家萧云丛的画风,是一幅任伯年早期人物画精品。
13 红拂女图 轴 1868年作
题跋:隋杨素,守西京。李靖以布衣献策,素踞床而见,靖长揖曰:公为重臣不宜倨见宾客。素敛客谢之,时妓妾罗列内有执红拂者,有殊色独目靖,靖即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靖具以对。妓诵而去。靖归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靖启视,则紫衣纱帽人,杖一囊。问之,曰杨家红拂妓也。延入,脱衣去帽遽向靖拜。靖惊答之。再叩来意,答曰:妄侍杨司空久,阅天下士多矣,无如公者,故来相就耳。靖曰:如司空何?曰:彼暮年余气不足畏也。诸妓知其无成,去者甚众,彼亦不追,计之详矣。幸无疑焉。问其姓,曰张。问其行次,曰最长。观其肌肤、形状、言词、气韵,真天人也。靖不意获之,喜权交并,万虑不安。而窥户无停履,数曰亦闻追讨之声,意非峻急。乃与张雄服乘马去之晋阳,止于逆旅。张晓起理发,发长委地。有虬髯客同在逆旅,卧榻上瞋目视张。靖怒将有言,张目止之。私谓靖曰:虬髯者,观其意气,非常人也。宜与订交。靖从之,与虬髯结交为友。相与言天下将乱,欲访真主。靖曰:太原有王气,余观太原公子,世民真英主也。乃邀与虬髯相见秦王。亵裘而来,虬髯一见,惊为真主。坐定对弈,秦王棋胜。虬髯急收拾东南一角以终其局。秦王去,虬髯谓靖曰:真英主也,汝宜事之,我有资财数十万可尽以付汝,以佐真主成事业。乃邀靖至其居,以珍宝钜万畀靖。且谓靖曰:中原有真主,我无能为役,当从事于海国。後数十年,闻海外有称兵夺国者。靖取其资而别,後佐秦王成功,封卫国公。闻海外扶南国,突有海舶数千,入其国夺地而为其主,即虬髯客也。同治戊辰岁暮,录唐人红拂妓传于石湖之七十二峰读画楼,颖叔许锷。
14 公孙娘舞剑图 立轴
题识:任伯年。钤印:颐印
公孙大娘是唐代(公元618-907年)最优秀的舞蹈家之一,以舞剑而闻名于世并常应邀到宫廷表演,舞姿闻名。她继承了中国剑舞传统,又不断创造新颖舞式。民间传说她的舞姿启发了唐代诗人杜甫和书法家张旭的创作灵感。杜甫年轻时曾观赏公孙大娘之舞,其后写下《剑器行》;张旭从公孙大娘之剑舞的活力取得灵感,写得一手绝世狂草书法。画中公孙大娘手持双剑,只露侧脸。附在长袍上轻薄的衣带于空中随风摆动,体现出公孙大娘动作的轻盈敏捷。任颐对肉色、头发、脸和手逼真的描绘,突出了她的性格,表现了她的情绪和动作。任颐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多绘画于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画作体现他坚实的素描基础。他彻底改变了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大胆剪裁画中背景,加重及突出主角的人性。创作出令人感觉亲切的肖像画,正如《公孙大娘舞剑图》中所见,一幅从不会过时、能切合当代观众审美眼光的历史肖像图。
15 麻姑献寿 立轴 戊辰(1868年)作
题识:戊辰春二月上浣,吴道子画法,任颐摹於甬上斋。钤印:小楼任颐
任伯年此幅虽较早期之作,但为任氏极用心绘写人物造形,花卉勾勒与仙鹤神态,都宗法陈老莲,而更较为清新放逸。笔墨则比前辈任薰、任熊等都为遒劲,构图精妙而层次分明,是任伯年中期代表作。
16 人物 设色纸本 同治庚午(1870)年作
17 出猎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8 斗梅图 1868年作
19 评字图 设色纸本
20 斗梅图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个月作的。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陈小蓬斗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光绪三年(1877)作《五十六岁仲英写像》、《雀屏图》。光绪七年(1881)作《牡丹双鸡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渔归图》,收入《陆氏藏画集》;仿《宣和芭蕉图》,收入《南画大成》。次年作《人物册》,收入《南画大成》。光绪十一年(1885)作《壮心不已图》、《墨笔人物山水册》、《为外祖赵德昌夫妇写像》。
21 三星拱照 镜片 设色纸本 1870年作
22 关公像 立轴 纸本 1870年作
23 献寿图 镜片 纸本 1871年作
题识:同治辛未春正月上浣,任颐写于黄歇浦上。钤印:任颐私印
此件《献寿图》写于1871年,画中人物造型简练、准确,线条沉着、有力。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他于传统的笔墨之中掺以水彩画法,淡墨与色彩相交融,风格明快、温馨、清新、活泼,极富创造性。任伯年早年人物画师法萧云从、陈洪绶等人,此画中人物,身躯伟岸、面容奇古,可辨是承陈老莲之笔。
24 献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71年作
题识:同治辛未(1871年)孟冬,伯年任颐写。钤印:颐印(白)、任伯年(朱)
任伯年精於写像,其人物画成就为当时艺坛翘楚。本幅为任伯年大尺幅人物画。画中以车上女子为中心展开,女子身着绛红服饰,拢袖作揖,周边侍女依车而立,姿态各异,右下以将领头顶红缨,拱手欠身而立。众人精神状态各不相同,使得人物形象传神,画面气韵灵动,充满情节性。再看整幅作品设色清丽雅致,笔法流畅自由,线条富於变化,在陈老莲刚劲的基础上增添了飘逸灵动成分,使之刚中带柔,而线条在排列上,疏密有致,抑扬顿挫、转折起伏,行笔轻重缓急,极具节奏韵律感。
25 洛神图 立轴 1871年作
26 庆寿图 设色纸本 1871年作
27 加官进爵 立轴 设色纸本 同治辛未(1871)年作
款识:同治辛未十月,伯年任颐写于黄歇浦上。钤印:颐印、伯年长寿
任伯年不仅对中国近代绘画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同时也是不可取代的海派绘画开山鼻祖。他出身于民间艺术、成熟于传统艺术、精进于西洋艺术、擅名于商业社会,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进画家,影响至今不坠。以致徐悲鸿亦盛赞他是继仇英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王雪涛则谓其用色造诣极高,尤其用粉近百年来无与比肩者。
此图作于同治辛未(1871),任伯年时年32岁,属于传统的加官进爵题材,从中可以领略其人物画的风采。任伯年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费晓楼、任薰、任熊等人,其奇伟夸张的人物造型得益于陈洪绶,装饰性极强的铁线描则取法自任薰。此时的任伯年已经吃透任薰笔意,深于老莲画风,艺术生涯步入成熟期。画中男子身材颀长挺拔,双手护持加官手诏,开相俊朗而饱满,一双丹凤眼神情俊逸潇洒,美髯翩翩,一派气宇轩昂的庙堂之气,不禁使人肃然起敬。一旁的侍女形容端丽,长裙飘逸,手托金盘将凤冠奉与男子,并左顾而回眸瑞鹤。瑞鹤抬起一足,举首注视着男子,似乎是天上派来的使者,祝贺男子的高升。全图一气写就,长线行笔迅疾,盘曲回折,神完气足。面部与手的勾勒细腻流畅,肤色层层烘染,富有质感。人物衣纹多用钉头鼠尾描,在叠笔组合之中构成了婉转顿挫的韵律,起迄回旋,姿态万千。画家巧妙地融会了古今人物画法,造型与笔墨皆臻于的完美统一的境地。这一吉祥题材在他笔下不落俗套,融入了传统笔墨韵味与新兴商业文明带来清新气息,因而成功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最为值得称道的是任伯年毕生苦心练就的线条功夫,看似轻松随意,信笔而为,实则每一根线条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让高古衣冠包裹下的人物,变得丰满自信,切合此图祥和而隆重的氛围。人物服饰处理上也是可圈可点。任伯年安排了丰富服饰细节,男子的高冠、发簪、腰带以及诏书的别子,女子的发型、头饰、流苏等道具体现了人物画家不可或缺的服饰考证功力,恰如其分的展现了这一祝贺场景。
28 人物 设色纸本
29 仙人图 立轴纸本
30 人物 设色纸本
31 拱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南京博物院藏
任伯年人物画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晓楼、任熊等人。工细的仕女画近费晓楼,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陈洪绶,装饰性强的街头描则学自任薰,后练习铅笔速写,变得较为奔逸,晚年吸收华岩笔意,更加简逸灵活。此为四屏失群之一,图绘《拱寿》之吉祥题材。古拙怪诞的人物造型特征似陈洪绶,以细笔描绘人物青丝,淡墨写面部、手指;在对象面部、手部的刻画中,渗入了极强的素描关系。面部都用极细致的白描勾勒,渲染时,中西融合,明暗对比不强烈,利用冷暖色的变化来表现体积感,层次分明,画面简练。衣纹线条流畅,起笔多顿点,用富有装饰性的钉头鼠尾描形成有节奏的白描效果。正是因为任伯年抱着积极和包容的艺术态度,接受并有选择地运用了西画中的造型技巧和手段,才使得他的人物画突破了明清束缚久矣的陈规旧路,开创了一条中国画传统与西画相结合的人物绘画发展的新路。
32 任伯年人物画欣赏
33 颜鲁公写经小像 立轴 设色纸本 1872年作
款识:同治壬申夏,伯年任颐写于黄歇浦上客次。钤印:任颐之印(白)
题跋:(1)颜鲁公写经小象。华亭胡公寿题于寄鹤轩。钤印:横云山民(白)、公寿(朱)(2)承甫书学论坐位帖,有离形得似之趣。爰属任柏年图鲁公象,瓣香事之。尝考米元章书鲁公碑阴,鲁公自言:吾昔在江南遇道士陶八,八得刀圭碧霞饵之,自此神明不衰。今所写象,又写青鸾集于庭,似有神仙游戏之意,或正在江南遇陶八之时邪。图中衣纹遒劲,笔踪古澹,系柏年用意之作也。承甫宜什袭藏之。壬申先立秋三日,公寿识于申浦。钤印:公寿(朱)
34 焚香告天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872年作
35 焚香告天图 立轴 1887年作
款识:同治壬申冬月,伯年任颐写于沪上。钤印:颐印(白)
题签:任伯年焚香告天图真迹。庚辰暮春之月,梁溪荣氏珍藏。
36 测字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73年作
款识:同治癸酉冬十二月十有六日,伯年任颐写于沪上客次。钤印:颐印(白文)、任颐之印(朱文)
任伯年精于写像,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任伯年的这幅《测字图》在人物造型上非常准确,刻画深入,并借鉴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方式,面部进行了明暗处理,五官的结构转折处,稍加干笔皴擦或淡墨烘染,增加了画面厚重感,而在衣纹的处理上保留了传统的线描,在人物衣纹线条下方辅之以淡墨皴染,使之笔法协调一致,重点突出了人物的神态,中西绘画的优势在他的画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图中画三代5位人物,与以往明清人物画的书斋肖像或行乐图人物的正襟危坐或摆弄姿态不同,展现了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母亲怀抱的儿子伸出稚嫩的小手,向父亲索要其手中逗弄的灵芝,父亲目光中充满了慈爱,旁边的测字先生则全神贯注于手中的书本,手指在书本上指划,而最前方的老者手捧装满水果的盘子正欲离去,神态安然、高古,是画面中刻画用力最多的人物。通篇构图紧凑而不拥塞,人物背向相互呼应生动,背景全部舍弃,而主题人物突出。人物的细部,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根须眉,而整体看来,人物形象神气活现,呼之欲出。配以每人手中的道具表达了主人翁的特征。人物身体尽管在宽衣大袖之内,但衣服轮廓线条毫不含糊,并辅以渴笔皴擦,表现衣服凹凸时仍见笔墨。人手是最难表现的,此图中不管是童子伸出欲抓的小手,老者紧扣托盘的手,父亲执灵芝逗弄童子的手,先生摩挲书面的手,无不惟妙惟肖而又笔意精练、准确。
37 人物 立轴 1874年作
38 人物 立轴 1874年作
39 三星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73年作
题识:同治癸酉(1873年)年十月上浣,伯年任颐写于沪上客次。钤印:颐印(白)
边跋:山阴任伯年先生,清末以画名海上至今。先生早师萧山二任,阜长熏、渭长熊,而于阜长的传。此巨轴三星图作于清同治十二年……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徐邦达观并记于东华客次,时年八十有二。钤印:孚尹(朱)、徐邦达印(白)
40 八 仙 立轴
41 八仙 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