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104 明 唐寅 《事茗图》卷

2020-02-20 11:25:3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唐寅 《事茗图》卷,明,唐寅作,纸本,设色,纵31.1cm,横10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引首有文徵明题“事茗”二字,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
  本幅中作者自题:“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賚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吳趨唐寅。”钤“唐居士”。
  “事茗”姓陈,为王宠友邻,与唐寅交往亦甚密。唐寅以陈氏名号为题作此图,并将“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此图布局别出新意,虚实相生,层次分明。近景巨石侧立,巨石墨色浓黑,皴擦细腻,凹凸清晰可辨。屋舍、坡岸淡雅清润,屋中主人临窗品茗,描绘出幽静宜人的理想化的生活环境。透过画面,似可听到潺潺的流水,闻到淡淡的茶香。
  本幅中另有清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罏沦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 题之,并书于此。御笔。”钤印“古香”白文方、“太缶”朱文方。尾纸陆粲款署:“嘉靖乙未孟秋之吉,平原陆粲著。”钤印“陆氏浚明”白文方、“贞山”朱文 方。鉴藏印钤:耿昭忠“丹诚”、“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珍赏”、“信公鉴定珍藏”、“琴书堂”、“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耿嘉祚“耿会侯鉴定书画 之章”、“耿嘉祚印”、“耿湛恩章”、“湛恩记”、“漱六主人印”;索额图“也园索氏收藏书画”、“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九如清玩”、“乐庵”、“乐 圣且衔杯”、“御赐忠孝堂长白山索氏珍藏”等诸家印记多方,另有清内府鉴藏诸印。

 

《事茗图》是唐寅(字伯虎)的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山水人物画,描绘文人雅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

 

 说起唐伯虎,人们会想到影视作品中一再演绎的 “三笑点秋香”等风流韵事。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是写字卖画,潦倒一生,并非追欢猎艳那种喜剧角色。据考,秋香要比唐伯虎大近30岁,唐伯虎真无缘也无福消受她。故事原是苏州风流才子陈玄超游虎丘遇秋香,秋香对陈公子粲然一笑发生的。到了明末冯梦龙手中,就变成了传奇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后又由“一笑”变“三笑”。可能是人们可怜唐伯虎这个失意的才子,不希望他这样穷困潦倒,便一厢情愿为他编造了浪漫爱情故事,对他寄寓更多的仰慕、欣赏、同情与身世慨叹吧。

 

  唐伯虎点秋香是文学杜撰,他一生爱茶,喝茶写茶画茶倒是真的。在我国历代茶文化中,同茶诗、茶文相比,茶画作品相对较少。唐伯虎的《事茗图》就是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长卷31.1厘米,横105.8厘米,曾经耿嘉祚、清内府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故宫的镇馆之宝。

 

 此画引首有文徵明隶书“事茗”二字,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卷后有陆粲书《事茗辨》一篇。落款“吴趋唐寅”,下有印“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卷右还有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 并盖有“乾隆御赏之宝”印。尾纸陆粲款署:“嘉靖乙未孟秋之吉,平原陆粲著。”钤印“陆氏浚明”白文方、“贞山”朱文方。

 

  这幅画是唐伯虎送给一位名叫陈事茗的朋友的。此事原来并不清楚。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时将《事茗图》在内的1200余幅名贵书画偷运至长春伪满洲国皇宫,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金香蕙在混乱中抢走。《事茗图》历经辗转,险被当废纸生火做饭,后来被张伯驹高价买下,1956年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国宝档案2011 年,第193期)。归到故宫博物院后,专家发现画的背面有陆粲于嘉靖年间写的《事茗辩》,文中写到事茗与客人辩论饮茶之事。事茗姓陈,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而王宠为唐伯虎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伯虎也交往甚多。此画即是以陈氏之名号为图名,描绘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

 

  画中,左右两侧以突兀怪异的山石和树丛近景遮挡,峰岚秀起,右侧山石墨色浓黑,皴染圆润。石后是一片苍翠树丛。左侧巨大的柱状山石挺拔巍然,墨色渐淡。远景为一片高山,峰峦屏列,翠峰如黛,浮现在迷蒙水雾之中,好似一团乌云凌空。山中一条飞瀑,乘氤氲雾气,泄出于两峰之间,或分或合,跃岩而下,仿佛银河倒挂。

 

  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几间茅庐草舍置于青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房前两棵苍松虬劲挺拔,枝叶稀疏,一道小溪如一湾玉带,环在屋边,涓涓流过。房后竹篁成林,树木繁茂。房上云雾缭绕,房中轩敞,房门大开,一人独坐,神态悠然,十分安闲,面对案头茶壶、茶盏,若有所待。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边,流水小桥上有一老者,方巾广袖,倚杖缓行,抱琴侍童紧随其后,正应邀前来品茗聚谈。沿着那桥的小溪放眼望去,溪流淙淙,飞滩跃石。画面清幽静谧,人物传神,流水有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雅逸清润,清净宜人,品茗就读之意韵荡漾飘出。画左边,唐伯虎自题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将友人名号“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故名《事茗图》。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诗的意境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极为相近,一碗好茶在手,诸事全都可以放下,清风拂面,直欲乘风而去。《事茗图》是唐寅(字伯虎)的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山水人物画,描绘文人雅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

 

 说起唐伯虎,人们会想到影视作品中一再演绎的 “三笑点秋香”等风流韵事。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是写字卖画,潦倒一生,并非追欢猎艳那种喜剧角色。据考,秋香要比唐伯虎大近30岁,唐伯虎真无缘也无福消受她。故事原是苏州风流才子陈玄超游虎丘遇秋香,秋香对陈公子粲然一笑发生的。到了明末冯梦龙手中,就变成了传奇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后又由“一笑”变“三笑”。可能是人们可怜唐伯虎这个失意的才子,不希望他这样穷困潦倒,便一厢情愿为他编造了浪漫爱情故事,对他寄寓更多的仰慕、欣赏、同情与身世慨叹吧。

 

  唐伯虎点秋香是文学杜撰,他一生爱茶,喝茶写茶画茶倒是真的。在我国历代茶文化中,同茶诗、茶文相比,茶画作品相对较少。唐伯虎的《事茗图》就是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长卷31.1厘米,横105.8厘米,曾经耿嘉祚、清内府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故宫的镇馆之宝。

 

 此画引首有文徵明隶书“事茗”二字,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卷后有陆粲书《事茗辨》一篇。落款“吴趋唐寅”,下有印“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卷右还有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 并盖有“乾隆御赏之宝”印。尾纸陆粲款署:“嘉靖乙未孟秋之吉,平原陆粲著。”钤印“陆氏浚明”白文方、“贞山”朱文方。

 

  这幅画是唐伯虎送给一位名叫陈事茗的朋友的。此事原来并不清楚。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时将《事茗图》在内的1200余幅名贵书画偷运至长春伪满洲国皇宫,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金香蕙在混乱中抢走。《事茗图》历经辗转,险被当废纸生火做饭,后来被张伯驹高价买下,1956年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国宝档案2011 年,第193期)。归到故宫博物院后,专家发现画的背面有陆粲于嘉靖年间写的《事茗辩》,文中写到事茗与客人辩论饮茶之事。事茗姓陈,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而王宠为唐伯虎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伯虎也交往甚多。此画即是以陈氏之名号为图名,描绘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

 

  画中,左右两侧以突兀怪异的山石和树丛近景遮挡,峰岚秀起,右侧山石墨色浓黑,皴染圆润。石后是一片苍翠树丛。左侧巨大的柱状山石挺拔巍然,墨色渐淡。远景为一片高山,峰峦屏列,翠峰如黛,浮现在迷蒙水雾之中,好似一团乌云凌空。山中一条飞瀑,乘氤氲雾气,泄出于两峰之间,或分或合,跃岩而下,仿佛银河倒挂。

 

  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几间茅庐草舍置于青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房前两棵苍松虬劲挺拔,枝叶稀疏,一道小溪如一湾玉带,环在屋边,涓涓流过。房后竹篁成林,树木繁茂。房上云雾缭绕,房中轩敞,房门大开,一人独坐,神态悠然,十分安闲,面对案头茶壶、茶盏,若有所待。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边,流水小桥上有一老者,方巾广袖,倚杖缓行,抱琴侍童紧随其后,正应邀前来品茗聚谈。沿着那桥的小溪放眼望去,溪流淙淙,飞滩跃石。画面清幽静谧,人物传神,流水有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雅逸清润,清净宜人,品茗就读之意韵荡漾飘出。画左边,唐伯虎自题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将友人名号“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故名《事茗图》。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诗的意境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极为相近,一碗好茶在手,诸事全都可以放下,清风拂面,直欲乘风而去。

 

相关图集